引生活之源活数学之水数学发展到今天,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应用越来越强。强调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是本次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此,《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为此新课程改革中,让数学回归生活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一、让数学回归生活的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为了践行新课程理念,让数学走向生活,在教学中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地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用现实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不仅完成了对学习对象的建构,而且体会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学习内容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数学来自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内容的基础。教师要有主动驾驭教材的意识,要把儿童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挖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补充、替换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让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让知识呈现生命态,让课堂焕发生命和活力。[案例一]“解决问题的策略”导入片断师:如果现在要求很快测出我们班同学在一分钟内大约一共能跳多少次绳,怎么测算呢?学生讨论后,争相回答。生1:可以先统计全班每位同学一分跳的次数,再把它们加起来。生2:这样太麻烦了,我只要测出一位同学一分跳的次数,然后再乘全班的人数。生3:这个办法不可取,如果选出的这个同学跳得快,算出来的得数就太大了;反之,如果选出的这个同学跳得慢,算出的得数就太小了。学生大都承认生3说的有道理,怎么办呢?这时,生4兴奋地说:“可以先测出几位同学跳的次数,计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后再乘全班的人数。”大家认为这个方法好。接着,师生一起选出有代表性的3个同学进行跳绳测试。经过统计,3个同学一分内共跳234次。于是师生共同构造出下面的例题:在一分内,3位同学共跳绳234次。照这样计算,全班46位同学一分内共跳绳多少次?跳绳是学生熟悉的一项体育活动,把它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学生跃跃欲试、急于探究的良好心态。学生不断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又不断被否定,思维一度陷入山穷水尽的地步,在经历一番思考之后,生4的发言犹如向平静的湖面投进一颗石子,重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呈现柳暗花明的局面。学生在例题产生的过程中,不但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特征,而且体会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二)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案例二]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第五单元“1的认识”教学片断教法A教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师;小朋友,你从图中看到什么?学生列举从图中看到的物体。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一架手风琴、一块黑板、一个小朋友等,它们都是一个。(接着出示计数器)请小朋友看,计数器也有一粒。教法B。开始同上,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交流。师:一架手风琴、一块黑板、一个小朋友等,它们都是一个。小朋友,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一个吗?一名学生到前面拨一个珠。师:真棒!一架手风琴、一块黑板、一个小朋友等都是“1”,这样的“1”可以用计数器上的一粒珠表示。两位老师都在用计数器教“1”,但其中蕴藏的教育思想是大不相同的。教法A中,计数器上的一粒珠是作为个案出现的,是学生观察到的一架手风琴、一块黑板、一个小朋友的在举例。而教法B中,计数器上的“1”是对前面几个“1”的概括,学生在观察、交流、拨珠的过程中体会到计数器的“1”不仅可以表示一架手风琴、一块黑板、一个小朋友,还可以表示其它一个物体,经历了计数器上的“1”是众多生活中“1”的概括过程。强调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联系,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内容的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