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之孔子与老子大型史诗电影《孔子》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为何孔子会得到如此尊崇?2008年祭孔大典的精彩瞬间第第11课课孔子与老子孔子与老子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孔子孔子((公元前公元前551—479)551—479)是是春秋春秋時代末期的思想家時代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政治家,,教育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儒家的創始者..孔子孔子名名丘丘,,字字仲尼仲尼,,魯國魯國陬邑陬邑((今今山東省曲阜縣山東省曲阜縣東南東南))人人..提倡德提倡德治治..年年6868返回返回魯國魯國,,致力於教育致力於教育,,並並整理整理<<詩詩>,<>,<書書>>等古代文獻等古代文獻..現存現存<<論語論語>>一書一書,,是記述是記述孔子孔子談話及思想的主談話及思想的主要資料要資料..唐玄宗唐玄宗追謚追謚孔子孔子為為文宣王文宣王,,宋真宗宋真宗改謚為改謚為至聖文宣王至聖文宣王..清世祖清世祖再改定謚號為再改定謚號為至聖先師孔子至聖先師孔子..歷朝對歷朝對孔子孔子的後裔皆有封號的後裔皆有封號..宋仁宋仁宗宗時時,,其封號為其封號為衍聖公衍聖公,,沿用至沿用至清清代代..明明代代孔孔子子杏杏壇壇講講學學圖圖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规。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1.孔子之生平2.孔子之思想学说仁者爱人“仁”:(1)政治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仁”的主要内容:爱人(2)实现“仁”的途径:遵循“忠恕”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之“仁”孔子[仁]的学说“仁”:就是指个人的人格和人际关系。它强调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2.孔子之思想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仁”:“礼”:(1)政治思想思想核心﹡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他主张如何实现“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克己复礼”“正名”《论语》之“礼”“仁”和“礼”是什么关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两者是相互制约的。2.孔子之思想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仁”:“礼”:“德”:(1)政治思想思想核心﹡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之“德”孔子德治的基本主张是什么?主张:以德立国,以仁、礼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严刑峻法,用“德”教化百姓。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2.孔子之思想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敬而远之“仁”:“礼”:“德”:“鬼”:(1)政治思想思想核心﹡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子曰:“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