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项原来不读书强大的秦王朝未出三代便分崩离析,给后人解读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留下了丰厚的谈资。贾谊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说:“卒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看似都有道理,仔细琢磨又未尽可信。近读晚唐诗人章碣《焚书坑》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六王毕,四海一,始皇明白,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为成就子孙万代帝业,他听信韩非、李斯鼓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书,则焚之;儒,则坑之,然后就想当然的认为自此天下太平。被焚之书余火未熄,遭坑之儒体温尚存,山东自楚齐至汉赵群雄早已揭竿而起,而领头的陈吴刘项,没有一个与斯文沾边。我想始皇当时肯定哭笑不得:焚坑之事,白忙活了一场!此可谓古今第一决策失误。秦王朝覆灭的原因众说纷纭,我看再编历史不妨加上一条:秦始皇高看了文人,或者说秦始皇太拿文人当盘菜。文人从来出幕僚、出师爷、出舌辩之士,却出不了叱诧风云、号令天下的大英雄。“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自然有他的道理。梁山之上的白衣秀士王伦草头王没当成,最后连卿卿性命都不保,便是一例证。故云:“满腹才华,寸步难行;胸无点墨,纵横天下。”可惜秦始皇再也没机会听此至理名言。商鞅、韩非、李斯,都师出名门,读书多、学历高,但他们能助图强、不能保守成;而刘邦、项羽,皆出身市井无赖,不读书、不看报,凭耍横使愣偏偏能一举灭秦。高看文人、轻视无赖,秦家王朝不破才怪。同样是不学无术之辈,一点没读书的,与多少读了点书的还不一样。还是有刘邦、项羽为证:刘邦何人?一部《史记》,无一字载刘邦读书,刘邦身上,更无一点读书人的风范。萧何评价他说:“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年轻时“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为泗水亭长又“好酒及色”,到咸阳服徭役,得见秦皇帝,掩饰不住自己的贪婪,流着口水赤裸裸的感叹:“大丈夫当如是也!”后“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期间一次与项羽对垒,项羽以烹他老爸刘太公相要挟。街头混混出身的刘邦哪怕那个,关键时刻露了本性:我们曾“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又一次他被项羽追的茫茫如葬家之犬,一路上怕自己的儿子孝惠、女儿鲁元赘脚,把他们从车上扔下三次。天下一统,刘邦忽然想起他老爸当年曾责怪他“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在朝堂之上,当着众朝臣的面反问他老爸:“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无一点内在涵养和外在斯文,全凭自然的本能往前走,刘邦终成一代开国之君。项羽何人?《史记》说:“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学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尽管书读的不多但毕竟读过,文人的小情调此后开始束缚这位盖世英雄的手脚,以至成了他致命的弱点。在浙江边上得见秦皇,他也垂涎三尺,但他毕竟比刘邦多读了几本书,还有一点点所谓涵养,他不说自己眼馋,却酸溜溜的对叔父项粱说:“彼可取而代也。”鸿门宴上,项庄拔剑起舞,乃上帝所赐机遇,但他贪蝇头小利,施妇人之仁,放虎归山,气的他亚父吐血。更令人叹惋的是,他四面楚歌、兵败垓下,乌江亭长驾船来救,提醒他:“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若重整旗鼓,还可图东山再起。你猜这老兄说什么?“籍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又何面目见之?”又一次错过上帝的恩惠。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拔山盖世的枭雄,其见识不如一弱女子,可悲可叹。项羽失败,败就败在他还在乎他的一点所谓的颜面,败就败在他不如没读过书的刘邦脸皮厚。皓首穷经,耽误工夫不说,一旦钻进书堆,脑袋就会被书里的套子越勒越紧,最终难免顶上无形的清规戒律和道德枷锁,想再摆脱绝非易事。此正所谓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所谓汗牛充栋、学富五车,其实就是课业负担过重的应试教育体制(科举)造就的书呆子,不说读书越多越反动,最起码书本教不出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不被自己的学问压出个精神分裂已是万幸。遍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是“略输文才”,就是“稍逊风骚”,哪个是才高八斗的饱学鸿儒?哪个曾头悬梁锥刺骨的折磨自己?“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