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是一种自动化动作,是一种持久的、自然的心理行为趋向。一旦养成了良好习惯,就能终生受用。所以,教育工作者们都非常重视培养中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小学语文应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在此,我浅要谈谈一些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一、学会倾听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光有光鲜的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它包括听老师讲课和听同学发言。耐心倾听要交给学生有效的方法,需要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一)明确意义,开导学生“善听者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让学生有养成良好倾听习惯的内驱力。(二)细化听的要求走进人物内心,加深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学会倾听要五心”:1.要专心,老师讲课和同学发言都要听清发言人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要想其它事情。2.要耐心,听完别人发言才能发表意见。3.要细心,听完别人发言能及时给予评价。4.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意见时,要能接受并修正自己的观点。5.要用心,在听取别人意见后能选择性地接受,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三)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老师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要带头倾听,决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打断学生的回答(四)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在对学生听的习惯的培养中,要给予学生及时评价,特别是表扬鼓励。哪些学生特别认真倾听的,要及时鼓励,会用最温柔的表情最动听的声音表扬他,让他们感受到是否认真倾听非常重要。(五)坚持培养。专家研究得出结论:一种习惯的培养要27天才能养成。倾听习惯的培养要持之以恒,长期训练。二、学会表达语言表达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经过不断训练才能达到。新课改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实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去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呢?(一)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要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必须先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只有语言理解能力得到加强后,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二)教师要用规范的语言,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教师的言语和行动,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教材。在这个方面教师的语言应做表率,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三)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要抓住每一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低年级可以要求学生先想后说,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中年级可以要求学生有条理、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高年级则可要求学生逐步运用语言准确、简练且有根据地进行表述。通过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适时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循循善诱,导之以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使用语言的良好习惯。三、学会阅读(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朗读是有声的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正确朗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的姿势正确:二是不读错字,不加字漏字,不读破句。练习朗读可从以下三点做起:1.初读。首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接着标出自然段,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通顺、读正确。2.精读。让学生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课文中优美的句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也可以围绕问题找句子读。3、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遇到剧本、小说等课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语文语感,也使他们初步体会了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品词赏句重方法1.在语境中体会理解词语的含义。传统的查字典释义式或教师直接告诉词义的词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