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是一篇通讯报道,根据新华社通讯《在大海中永生》摘写而成。文章记叙了把邓小平同志的骨灰洒向大海的情景,歌颂了伟人的不朽功绩。但是,说实话,文章对应该描写的“情景”描写的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文章中有“三多”一是政治语言多,二是歌颂语言多,三是修辞手法用的多。对于这样一篇文章,我该怎么教呢?我一遍遍阅读,除了让孩子们读和背以外,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切入点。翻看一下教参书后面的精彩片段举例,禁不住哑然失笑,摘录一个片段:师:同学们,飞机在天空盘旋,无数鲜艳的花朵伴着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撒入波澜壮阔的茫茫大海。海面上,浪花奔腾,鲜花朵朵,大海仿佛变成了鲜花的海洋。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生:茫茫的大海变成了辽阔的草原。草原上,芳草如茵,鲜花遍地。生:大海变成了鲜花的海洋,朵朵鲜花竞相开放,倾吐着扑鼻的芳香。生: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在花丛中尽情歌唱。师:看,有一位我们衷心爱戴的老人来了,他就是历史伟人邓小平爷爷,他在干什么?说什么?生:邓小平爷爷在津津有味地欣赏着鲜花,因为他生前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生:邓小平爷爷在看蝴蝶翩翩起舞,听蜜蜂嗡嗡歌唱,因为他生前太累了,一直没有好好的享受一番。师: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呢?生:邓小平爷爷情不自禁地赞叹:“花真香,真美,生活真美好!”生:邓小平爷爷生前最喜欢孩子了,他看到朵朵鲜花,仿佛看到了孩子们,他正兴致勃勃的和孩子们聊天呢。(接下来是简单介绍邓小平)……虚假的问题诱惑出的必然都是假话!我不愿意问如此虚假的问题,更不愿意我的学生满怀深情地说着假话。那么,这样一篇赞美诗一样的文章我该如何去教呢?我从这样两个问题入手思考:孩子们了解邓小平么?这样的文章用讲么?教学也就紧扣这样两个问题展开了:“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在大海中永生》。”我边说边板书,“文中主要写的是谁?”“邓小平。”几乎异口同声。“邓小平是谁?”我问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想象中孩子们至少应该知道一点,但是没人举手。我默默等待。徐辰玲慢慢举起了右手:“是我国第二代领导人。”“第一代是谁?”我追问。“毛泽东。”“第三代呢?”“江泽民。”“第四代呢?”“胡锦涛。”回答出乎意料的顺利。但是我的心却隐隐不安,至少我随口问出的并不是语文的问题。接下来继续交流邓小平的认识。可爱的韩乐翻开资料读:“邓小平是我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个短短的句子被她念得磕磕巴巴。看到实在没有同学再举手发言。我叫起来坐在后排跟我实习的冯珑和陈凯,让同学们听一听他们的介绍。冯珑用短短三分钟时间从邓小平开始建立左右江根据地说起,一直谈到了后来的香港澳门回归。既抓住了重点事件,又言简意赅。随着他的讲解,我在黑板上板书了几行字:百色起义刘邓大军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几起几落改革开放香港澳门回归在陈凯做了简单补充以后,我就顺着这条线索开始介绍邓小平不平凡的一生:“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有几次影响巨大的起义,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周恩来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还有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同学们听得很专注,停了停,我接着说:“1947年6月30日,同刘伯承率军强渡黄河,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渡河之地就在武老师的老家濮阳,现在还有渡河的纪念碑。8月,同刘伯承率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战线推进到长江北岸。著名的怀海战役,就是他和刘伯承、陈毅等一起指挥的,这次战役歼敌55万。”教室里一片惊叹声.“可是,建国以后,这位伟人却几次受到批判,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被撤销党内坏一切职务。1973年复出。1975年再次受到批判,1976年复出。几次沉浮,有人称他为打不倒的小个子巨人。”“邓小平87岁时,发表南巡讲话,中国的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开始成立并快速发展。邓小平几次和撒切尔夫人会谈,促成了后来香港的顺利回收。”学生们听得很投入,或者说很入迷。看着他们的表情,我突然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每一节新课开始以前,我最盼望的不是老师叫我站起来读课文,也不是老师用自己浑厚的男中音朗读,而是盼着老师讲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