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历史高考备考研究一、命题趋势:考前必知(一)强化学科特点——灵活考查主干知识,命题形式多样化“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知识层面的考核内容,即考查考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掌握的深度和广度。(2013·天津高考)“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解析]本题考查的主干知识是“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产品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明朝中叶以后,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比如当时使用的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随着先进技术的推广,棉布日益流行,到明代后期已取代丝、麻等,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故选B项。[答案]B[备考启示]随着高考的临近,很多同学都忙于模拟训练,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对主干知识的回扣,这是高三二轮复习的一个误区。高考虽然是选拔性考试,但毕竟大学教育逐步普及,命题难度逐年降低,尤其须要强调的是:首先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谈得上能力的提高。请记住主干知识永远是最重要的!(二)高起点低落点——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近几年高考,以能力测试为主要目标,以历史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托。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历史高考的常态。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超越了教材,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知识迁移与运用的能力。这类题目往往是高起点、低落点(即考查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归教材),并未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2013·江苏高考)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解析]本题选取甲骨文和楷体汉字的新材料,创设了进行字形对比的新情境,“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实际上考查了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汉字是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发展演变的,由此判断A项表述错误;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是草书的特点,排除B项;甲骨文是一种可以识读的文字,因此排除C项;观察图片中的文字可知,甲骨文已经具备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D项表述正确。[答案]D[备考启示]新材料、新情境的设置,重要的是考查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克服了死记硬背的弊病,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材料所具有的经典性、时代性、趣味性,又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乐趣和享受,在做题的过程中感悟历史、融入历史,在追本溯源中增强历史洞察力,提升历史认知能力。新材料、新情境试题往往是在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联系教材相关知识点,得出正确答案。(三)不拘泥于教材——依据材料探究问题,体现新课标考核要求“一标多本”是新课标高考的一大特点,即一个“课程标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多个教材版本,这就给高考带来了一个现实的问题:要做到高考的公平、公正,就要超越各个版本的具体表述,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命制高考试题。其中,“材料+问题探究”的模式是最常见,也是最能完美体现这一要求的命题模式。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考查明朝广东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福建卷考查赤壁之战诸葛亮借东风;四川卷考查明末清初江南八府一州城市经济规模扩大等。不拘泥教材已成为近几年高考的一种命题趋向。[典例](2013·山东高考)《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解析]本题选取周代王城建造采取方整对称布局,体现了中正有序的思想,显然本题超越了教材中的具体表述。周朝“礼”的等级秩序在都城的设计中得到了体现,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思想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