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时间:2013年12月地点:三楼会议室主讲人:穆东亮参加人员:全体教师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被重视,是一种灌输学习;如果有了预设,并在预设中有所生成,就说明师生间有了较好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被重视;如果在预设、预设生成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非预设的生成,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在主动思考,这样的学习是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先来谈谈“预设”、“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一、关于“预设”、“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一)预设预设主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是该学习内容的目标是什么。第二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是如何思考的。第三是该学习内容的内涵与外在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根据以上思考,教师在考虑学习预设的时候,要在“粗”和“精”上下功夫。“粗”的目的是各环节不宜过细过密,教学中出现的一问一答往往是“粗”的功夫下得不够;“精”的目的是材料选择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二)预设生成“预设生成”可以认为是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是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的。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着一堂课成功与否。教师在课前研究“预设”是设想着“生成”,教师在课中则要促进“学习生成”。这里,我们来研究教师在课堂中促进学生达到“预设生成”应注意的两个问题:1、是生成的空间。生成需要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预设生成的空间大致包括起点到目标间的空间、环节与环节间的空间、环节内问题呈现给学生的空间。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以下面三个不同的问题来说明。问题一:我口袋里有一个五角硬币、一个一角硬币,请问我有多少钱。问题二:我口袋里有两个硬币(人民币),请问我有多少钱。问题三:我口袋里有钱,请问我有多少钱。比较三个问题可知:问题一空间太窄,答案唯一,生成太少;问题三空间太大,可以说不着边际,生成太杂;问题二则有较合理的思维空间,学生能够在这空间里作有效的思考。可见,条件设置可以有效地调节问题的空间。2、是生成的时间。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曾有一次,一听课老师观摩课后问执教老师:“我注意到×环节中,学生对这些材料都发表不出意见,学生都沉默了。这时候你没有任何提示,只让他们讨论,照理说没有答案,讨论后也不会有答案,因为0加0还等于0。可事实上,讨论了一会后,学生就有了许多精彩的看法。这是什么原因?”原因其实很简单。当老师在认为提供的材料符合学生的认知起点,设置的问题空间符合学生能力的前提下,如果学生没有形成预设生成,比较好的选择就是给他们时间。让他们讨论,只是等候他们的一种形式而已。学生没有回答,并不是0,只是没有明确该如何表达,或者在判断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而已。往往课堂上比较糟糕的事是教师经常忘记自己该干什,一看到学生没有反应,就急匆匆自己上阵,在没有预设生成的情况下帮学生操作、帮学生思考、帮学生回答,又使课堂学习成为灌输学习。分析教师不给学生思考、讨论时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出于赶时间;有的是出于不知道思考生成需要多少时间;有的也许是教师的性格致等等。(三)非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实验操作获得的结果或结论,与教师的预设相左;或在教师预想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学习中的“非预设生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给老师提供许多思考。首先,这些“学习生成”为什么是“非预设的”?是因为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对学生了解不足,备课不充分吗?如果是这样,则要求老师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提高对学生的研究,使教学设计更吻合于学生认知能力与学习材料的最佳结合。其次,如何使“非预设生成”的学习成果成为激励师生提高学习互动质量的催化剂?“非预设生成”有时以行为的方式表达,有时以问题的方式呈现,有时以结果的方式存在。不论哪一种方式,“非预设生成”都会给师生带来意外的感觉。这种意外往往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如果探究活动带来收获,学生就会有积极的情绪体现。因为这种临时探究与被老师预设的探究有完全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