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的误区内容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小学语文课堂中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遍,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存在着许多误区。这些误区如不加以有效改观,势必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为此,本文围绕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阐述。希望能使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日趋完善。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误区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学方式迅速兴起。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传统的“黑板+粉笔”式教学的不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乐于学习。可是,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设计或使用都还存在着误区。一、误认为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就具有了课改意识多媒体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而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便具有了现代化教育思想。于是,不论有无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必要,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课件,有的简单地把屏幕变成书本、黑板等。几乎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课程改革虽然强调了使用多媒体,但并不意味着使用多媒体就是进行了课改。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没有课改意识,关键不是看有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而是看教师是不是为学生创设了积极有效地学习情境,学生是不是成了学习的主人。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为了适应课堂上不同的教学环节的需要。二、误认为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就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教学的局限,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所以,有些教师把多媒体当成了万能的教学仪器,出现了一堂课40分钟就有30分钟使用多媒体教学,代替了教师的作用;还有一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制作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乐;更有一些低年级的教师教学生字时,总喜欢把生字制作成课件,来一笔一笔的展示。这些“花哨”、“好玩”的课件,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画面、声音和动画上去。这样不仅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有时甚至对正常的教学起了干扰作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看来,教师必须认真的推敲,本课有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课件,哪些地方需要,对课堂教学有多大的益处,怎样在需要处设计教学环节等问题。另外,设计的课件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应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点出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好多媒体课件。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三、误认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就不用学生朗读课文了1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的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堂的极大兴趣。于是,不少语文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声音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导致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已逐渐减少甚至没有了。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语文教学,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朗读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全面发展,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但是,现在的语文课真正让学生朗读、阅读的机会很少,多数是听媒体读,无论媒体上读的多么好,它都不能取代学生的朗读。例如:在教学诗歌时,多媒体可以播放示范朗读,但绝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朗读,可以用一些图来对诗句进行讲解,但不能所有的诗句都用,诗的意境还需要学生自己用心去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