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边塞诗题材开阔,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边塞诗和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边塞诗的意象多为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凉州词王之涣凉州词,唐乐府《凉州歌》的唱词。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解题:王之涣(688-742),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盛唐边塞诗人之一,字季陵,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为人慷慨有雄才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作家作品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意概括奔腾的黄河就来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万仞高山。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杨柳不绿,春风从来未到过玉门关。理解诗意羌笛何须怨杨柳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理解诗意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一语与征人离思有关。本句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玉门关提起玉门关首先要讲到张骞出使西域的一段历史,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玉门关。今天前往玉门关景区,可以欣赏到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以及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形态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这些景物与蓝天、大漠、绿草构成了一逼辽阔壮美的神奇画面。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说一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凉州词黄河白云壮阔辽远写景羌笛怨杨柳孤城万仞山雄奇春风玉门关思乡爱国抒情荒凉不度羌笛何须怨杨柳怨:1、曲子哀怨。2、吹笛人埋怨。杨柳:1、《折杨柳》曲调。2、指杨柳。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一语双关我们面前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样的景和这样的感情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远眺黄河的特殊感受,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雄奇的景色,意境雄浑阔大。虽然抒写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但全诗流露出一股慷慨悲壮之气,哀怨而不消沉,表现出盛唐诗人大气豪迈开阔的胸襟与气度。阅读探究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拓展阅读“七绝圣手”王昌龄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中,王昌龄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位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历来与李白并称,代表唐代七绝的最高水平,因此王昌龄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主要有三类:边塞诗、宫怨闺情类和送别诗。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悲壮开阔迷蒙暗淡直接抒情诗歌小结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使至塞上王维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主要为山水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赴凉州河西节度史府慰劳将士,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是他在出使途中写的。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