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点燃希望爱铸就师魂——爱是最好的教育王兰英三十五年前,我初登教坛,从此教坛便成了我点燃希望和铸就师爱的地方。一九七二年至二00五年,我在兰州市第十二中学连续担任了12届初中班主任和14年的年级主任。长期一线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必须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爱自己的学生。只有付出全部的师爱,才能诠释师德的深刻含义。如果说三十多年前的梦想已经开始,那么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支撑我的依然是师爱。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爱的教育,才是最完美的教育。师爱似甘露,化作尘泥更护花!一九九一年我任初三〈1〉班班主任时,有一位同学性格孤僻,学习成绩差,情绪十分低沉。由于性格上的孤僻,常与大多数同学疏远,被班里的同学视为一怪。针对他性格孤僻的特点,我想方设法和他谈人生、谈理想,千方百计了解他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致入微的交流和沟通,才知道他的父亲在部队一次试验爆破中不幸牺牲,失去亲人的沉重打击,导致他性格孤僻。有一次,他生病了,不能到校上课,我带着班干部前去看望,并安排同学们天天细心照料他,在同学们的精心照料下,他的病很快痊愈。同学们的珍贵情谊,班集体的温暖,似甘泉浇灌了他干涸的心灵,他很受感动。他很快振作精神并积极主动地和同学们进行交流,争做好事,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并担任了初三〈1〉班班长。用爱心唤醒幼小的心灵,是我永为人师的全部。师爱胜过母爱,只要教师付出师爱,幼小的小树也能长成参天大树。学困生往往被人们喻为是“受病虫害侵袭的花朵”,在通常情况下,他们往往缺点毛病较多,常常得不到家长的爱,时时受到同学的嘲讽和个别老师也不喜欢她,心灵上遭受过创伤,容易产生一种自曝自弃的的心里。有一位同学就是这样,和同学们稍有矛盾就又吵又闹,甚至躺在地上不起来,面对此情此景,我请来家长和她进行了相互交流,通过交谈得知,该生从小未得到母爱,稍有不对,继母就动手打她,同学们也常常在背后欺负她,但她从来不旷课、不迟到。了解到她的真实情况后,我告诉同学们要时时帮助她、关心她,不应该有任何伤害她的行为。有一次,上课时,她高兴的看着我而且还积极举手发言,下课后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问她今天上课时为什么那么高兴?她说:“王老师,你关心我,我妈妈不打我了,我很高兴,我一定要听您的话,好好学习,认真完成作业。”我鼓励她,不论什么课,一定要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学习上大有进步,才会学有所得。现在,同学们关心她,帮助她,亲近她,她的母1亲也能对她晓之以理,她各方面进步非常大。因此,我觉得对待学困生,教师必须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爱心,时时帮助、引导、鼓励、教育他们,这样,才能赢得同学们对老师的信任,老师只有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和他们和谐相处,才能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通过这件事,我想只要班主任采取符合教育规律的措施,学困生是完全可以转化的。只要老师从点滴抓起,学困生就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九年,在市教科所的指导下,我针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心理健康辅导”实验课,首先我从学生个案入手,针对同学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经受不住各种心理挫折的表现,在全年级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我围绕《欣赏我自己》、《谈谈你的兴趣》、《说说理想的我》、《成长的烦恼》等专题开展了实验,经过三年的专题实验,此项实验受到了本校和前来观摩兄弟学校老师们的好评。2000年此实验分别荣获甘肃省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兰州市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实验与研究课题第三届优秀成果二等奖。三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老师必须具备对学生爱的情感。爱是师德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的生命力。教师的爱是取得教育成果的重要前提,对学生爱之愈深,教育效果愈好。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四心”育人法,即:潜心渗透,创建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细心栽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创设条件;真心交友,让学生倾吐心声;全心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多次获得校级优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