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浅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安乡中学叶建伟21世纪是科技人才的世纪,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谈到教育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到教学质量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环节同时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应首先从两个方面着手,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首先,从教师方面:一,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抓取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而且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所以,要想抓取学生的兴趣,就要求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穿差各种生动而形象的事例,想尽一切办法来使学生感兴趣。二,关注学生的注意心理学关于注意的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产生是一个1复杂的心理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人在外界的刺激作用下产生感、知觉,从而使人产生注意。中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比成年人相差很多,通常所说的中学生注意力差就是指注意的稳定性差,其中影响注意力稳定性的原因有很多,像教室污浊,光线不足,外界干扰等等,高达26.6%的初中生把课堂干扰列为影响注意力集中的主要因素,而“同学讲话”,“噪音”,“纪律差”等是主要的干扰源。注意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方面某一次注意不会持续很久。另一方面,注意一旦形成很难立刻转移。从这个意义上就要求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手段要多样化,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是唤起学生再次注意的有效方式。综上可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注意。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这就要求我们要学思并重,心理学上思维的定义是,“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可见,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心理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的时候,大脑2中关于学习神经的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的则处于抑制状态。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这时,对学习产生强烈而持久兴奋的学生,会自觉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努力学习,刻苦专研。(2)充分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定势也就是思维惯性,在教育心理学中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的感性认识去解决命题时既定的心理准备。这种心理状态形成的思维定势可表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能过迅速联想到旧知识和技能,以解决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思维定势是一种固定了的思维方式,使得解决问题受阻,这就是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然后,从学生方面:做好课堂笔记,学会总结比较,课下及时复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高等教育心理学上讲,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学习策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笔记制作策略和记忆保持策略都属于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3心理学上记忆的定义是,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对于记忆的第二个环节来说,若不能保持就会遗忘,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提出种种遗忘理论,如衰退说,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也就是学习识记过的材料在神经系统内会留下一定的痕迹,如果这些材料在储存期内不被使用或复述,那么这些痕迹就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退,从而导致遗忘。因此,学习必须加以复习巩固。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