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习惯的培养教育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养成一种好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还不完的债务。习惯的培养在德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认知教育而没有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不完全的教育。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认知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如果有的话也是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可以说,我们只进行了认知教育,以致学生知行脱节。光说不练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起码不是完整的教育。教育研究表明: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的习惯较容易。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时候,不仅能够使他在平时的学习中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他一生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平时在工作中的做法,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一、建立《班级公约》,让习惯有章可循。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集体,都应有一套完整的法规与制度,来约束、引领人们的一言一行。作为一个班级同样需要建立一种适合自己班级的公约,来约束、引领学生的一言一行,让他们知道在哪些方面应当做好,哪些方面不能去做。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当我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一系列符合班级公约的制度,并要求学生每天学习班级公约一次。如:在平时上课时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在上课铃响时提前到教室坐好,在下课时必须把下一节课要上的科目的课本准备好,并工整地摆在课桌的右边;在课堂上所有的学生必须积极思考、举手发言;在回答问题时,声音要响亮能够让所有的学生听清楚,而其它的学生必须注意倾听,对不专心听讲的学生要求把刚才学生的发言再重复一遍;在作业方面必须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对于不符合要求必须重做;在课外时间要团结友爱,不能骂人、不打架在集体活动时必须做到快、静、齐,走路时轻声慢步,靠右走……并引导班干部不间断地进行全天候的督导和及时的评比,对表现较好的学生或小组进行肯定和表扬;对于存在不良的个别学生和小组,则进行批评教育,要求限期改正,并让班干部对其进行监督。久而久之,行为养成的具体要求在长期的操练、改进中,在学生身上逐步体现出来,最终习惯成自然。二、教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学生往往把你当成学习的榜样,就像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处在善于模仿的学生面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必须做到。如:我要求学生上课之前,提前到教室坐好,我在上每节课前都提前站在教室的门口等候;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我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从不轻意地打断学生的发言。这样就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魏书生说:“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做到一视同仁;做到“严”中有“爱”,“行为上要严,思维上要宽”;对学生的管理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会碰到有的个别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还是屡教不改,这个时候应给予适当的“惩罚”。如:学生作业经常不完成的时候,可以让他在放学后把作业补完,再把班级公约抄一遍,严重的可让他把班级公约背下来,并让他说出自己违反了其中的哪一条,并及时对进行思想教育,使他明白其中的道理。又如:学生上课经常开小差,可利用课外时间,让他在教室里安静地坐上五分钟。这样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对其他的学生也能产生教育的作用。但要清楚适当的“惩罚”并不等同于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三、注重细节、常抓不懈。叶圣陶先生说:“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身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是的,任何一种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靠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养成;更需要一股外在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而且应当做到随时随地,让他们感到时时都处在老师和班干部的监督之下。而一种坏的毛病或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