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的:1.积累文言词语。2.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学习重点、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学习过程第一课时1作者作品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____,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______,他又被人称为“_____”。两人又被后世常以“______”并称。2.用“/”划出正确停顿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⑦是亦不可以已乎3.重要字词句注解: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故不为苟得也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乞人不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妻妾之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贤者能勿丧耳蹴尔而与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4、一词多义与:蹴尔而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而:舍生而取义者也()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5、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通______,可译为__________________。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通______,可译为__________________。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通______,可译为__________________。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通______,可译为__________________。6、翻译下列句子(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10)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1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1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第二课时一、理解探究。1.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2.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有什么作用?3.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人物事例或诗文名句。4.本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二.练习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故患有所不辟也④是亦不可以已乎?⑤蹴尔而与之⑥此之谓失其本心2.根据课文填空。(1)鱼,我所欲也;,。(2)生亦我所欲,,故不为苟得也。(3),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4),乞人不屑也。(5),今为宫室之美为之。(6)?此之谓失其本心。3、课内精读(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哪句诗与本文的观点相一致?(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用原文回答)(4).文中“有甚于生者”与“有甚于死者”分别指的是什么?(5).本文中最能体现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哪一句?(6).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7).请从下面几位名人中选择其中一个,以其事例简要阐述选文里作者的观点。(1)屈原(2)朱自清(3)文天祥(4)刘胡兰(5)丛飞第三课时中考习题一、河南省:(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