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对学习方法的要求王有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新课程标准也正在部分省市区开始试点,不久,在全国也会全面推开。这次课改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无论从速度还是难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对教材、对教师、对教法、对学生、对学法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至高的且又具有实效性、开创性的要求,让人倍受鼓舞。在满腔热情关注新课改的时候,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关注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等方面,而对学习方法的培养与转变关注的不够甚至是轻视的。因此,笔者有必要对这个问题阐述一番。转变学习方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这里所说的方法不仅指狭义上的怎样学习,而且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学习意志等诸多方面。笔者认为,学习方法的转变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变单打独斗为合作交流传统的学习方法强调一个人闷着头去钻、去啃,花了一两个小时甚至一两天的时间解不出一道提来,这种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所谓的钉子精神的作法浪费了人的时间,窒息了人的思维,摧残了人的热情,而且效率低下,于事无补,是典型的只低头拉车,不抬头问路的老黄牛基因的移植。现代社会信息来源广泛,人际交往频繁,知识更新加快,要求学生在开放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相互切磋,乐于讨论,展现自己,推销自己,有疑难大家一起解决,好方法同学共同分享,和同学辩,与老师辩,在辩论中取长补短,释疑解惑;在碰撞中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事半而功倍,举一而反三,何乐而不为?二、变记录复制为感受领悟过去大部分学生犹如一架摄像机,老师讲什么,他录什么;又像一台电脑,考试考什么,他复制什么,几乎没有创新,缺乏个性,没有自己的见解,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新课标(语文)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因此,要求学生一改过去被动接受结论定论、死记硬背的作法,读死书,死读书,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的作法,而变成一个主动的知识发现者,使学习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贯穿学习的始终。四、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要我学和我要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要我学是一种强制与逼迫,学生没有热情和兴趣,敷衍了事,应付差事,学习效果差。而且学生没有学习责任,认为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前途命运、成长发展、生活生命联系起来,不能把学习跟社会家庭、未来需求、立身处世联系起来,常有赶鸭子上架的尴尬,更有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无聊,于己于人都难受。而我要学是一种内在需要,表现为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热情高涨,找米下锅,效果明显。学习不再是一种任务,一种负担,一种压力,而是一种享受,一种体验,一种陶冶。学习不再是苦行僧,而是逍遥游。非智力因素发挥巨大的潜能。五、变重视学习为重视做人学习和做人犹如学生时代的两大车轮,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