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作者姓名:陈浩文所属市:广州市单位:从化市鳌头镇车头小学邮政:510947电话:13544510832邮箱:chhwenlrm@126.com科学教育理论指导: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资料证据。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4、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5、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内容与方法指导:“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学情分析:《地球的卫星--月球》是一节运用已有资料理解科学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面对这样的非动手实验的科学课,教材上提供的信息(文字资料)是很有限的,教师该怎么备课?我想一要通读教材--补充教材的“空白点”。比如本课教材上仅仅介绍了各个时期人类探索月球的观测工具及一些基本数据,而各个时期人类的发现,还有“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的背景资料等都是教材的“空白点”。教师只有在课前从网络、书籍上广泛阅读有关月球的资料,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整理资料、认识月球,甚至在信息产生冲突时及时判断信息的正误并进行引导。二要解读学生--找准教学的“起始点”。月球在学生来看并不十分神秘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要走向哪里?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活动中建构起“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在不断改进,对月球的认识不断深入、丰富,同时还有很多的疑惑期待我们进一步探索”的观念。因此,本课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月球知识,而是让学生体验到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这也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月球》一课的根本区别。学生的知识储备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的教学起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网络、书籍等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课堂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月球的一般情况: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了解人类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历程;学会制作“我的月球卡”。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多种途径收集有关信息,并按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整理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人类探索月球的艰辛历程中,体会到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宇宙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能关注我国升空探测技术的发展。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月球卡”。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整理准备提供给学生的月球资料(远古时期、伽利略时期、近现代时期);2、录象资料(备课系统:人类在不同时期对月球的探索、《“嫦娥三号”探月》视频片断);3、制作月球卡用的一张1米*1米的画纸、水彩笔、双面胶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并用不同颜色笔抄出来或剪下来。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引入主题。1、播放3D嫦娥三号探月之旅,学生观看这段视频后,交流感想。2、教师小结:3、谈话: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星球,人们仰望夜空,月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秘密。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板书课题)二、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1、课件演示人类探月历程。了解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2、教师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及时地进行评价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3、课件演示:现阶段世界各国登月情况的比较。教师预设:霸主美国:综合实力第一、技术全面成熟、实现了登月梦。崛起的中国:跨出第一步。月球探测刚起步,和美俄差距还比较大。停留在探月中“绕”的阶段;日本“月亮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