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家?我们这个时代有教育家吗?熊丙奇前一个问题,似乎比较容易回答,因为书本上已经给出了教育家的“广义”或者“狭义”的定位,诸如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论家、教育活动家、教育事业家、教育改革家、教育实践家等等,而后一个问题,则很难回答。不少教育官员,因在任上喊出教育改革的口号,就被誉为教育改革家,不少学校的校长,刚一上任,就被冠上教育家的头衔,尤其是担任名校校长,可是他们真是教育家吗?还有的办学者,校内并无改革实践,却因炮轰中国教育问题而博得教育家的大名,这把自己的教育实践家身份,混淆为教育批评家。我国当下可以说是“教育家”帽子满天飞的时代,可在笔者看来,我们这个时代,极其缺乏真正的教育家。这不是对教育家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基于教育常识和本质的判断。事实上,不要说真正的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在现实中,也是极为缺乏的,有多少教育工作者,坚守教育的基本常识?在自己研究、实践、推进教育工作中,始终坚守教育的本质,甚或是教育的底线?进一步说,今天被“誉为”“教育家”的那一批人,只是比其他教育者,多坚持一点教育理想、多尊重一点教育常识。这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的教育局面。因此,谈论教育家这个问题,应该从生长教育家的土壤说起。只有培育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的土壤,才能生长出教育家来。我国当前的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普遍存在两方面大的问题,一是教育的行政化,二是教育的功利化。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2010年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曾谈到“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设立行政级别;二是让教育家办学,我这里所说的教育家他们可能不是某些专业的专门家,但是他们第一热爱教育,第二懂得教育,第三要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不是一时而是终身。如果两、三年一换,那么哪一所学校都不可能办好。”教育的行政化是诞生教育家的最大障碍。在行政化的办学环境中,一方面,校长由于由行政部门任命,因此是按管理一级干部来管理校长的,就是基础教育实行校长职级制之后,也是如此,这让校长,首要的身份是官员,而不是教育管理着,校长在任上,必须对任命、考核的行政部门负责,而不是首先对教育、学校办学和师生负责,现实中,一些校长就因不执行行政部门的命令,而被撤职,学校没有办学自主空间,千校一面;另一方面,校长也用手中的行政权指挥教师,不论是教育事务,还是学术事务,大多由校领导说了算,学校办学有着很强的行政色彩,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缺乏话语权,因此,也逐渐失去教育理想和追求,调查显示,我国有很大比例的教师群体,充满职业倦怠感,而重要原因是承担十分大的非教育教学压力。功利化的办学追求,则成为教育事业的最大毒瘤。教育的本质是让人生活更美好,但为追求应试教育的升学率、名校率目标,我国基础教育在一些学校,异化为竞技教育,只育分不育人,而为了提高竞技教育的成效,相当数量的学校对学生采取高强度的灌输教育和封闭式的圈养教育,这种教育,某种程度上说“反教育”,做得“越好”,对学生的伤害反而越大。去除教育的行政化和功利化,才能让我国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也才能让教育工作者有教育的理想和追求。为此,必须推进两方面重大改革。其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制度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明确提到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改革,这直面我国教育管理的核心问题。只有坚定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才能让学校有更大的自主办学空间,从而使学校富有办学活力。其二,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倡导学校多元教育、个性教育。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提到他自己心中的“中国教育梦”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人人成才”。实现这一梦想,必须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为每个学生创造多元成才、多元选择的环境。这就必须打破现在的教育评价体系。毋庸讳言,高考制度,制造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升学教育模式,学生都被纳入同一个成才模式,不改革高考制度,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