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学生不会的才是我们应该教的VIP免费

学生不会的才是我们应该教的_第1页
1/2
学生不会的才是我们应该教的_第2页
2/2
学生不会的才是我们应该教的今天是9月2号。第一节照例是我的语文课,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刘绍棠先生的《师恩难忘》。我和五(10)班的孩子们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就从这里开始了。板书课题以后,我请一个女同学来读课文。小女孩人长得清秀,声音也动听,书读得很流畅。正当我陶醉在这赏心悦耳的朗读中的时候,问题出现了:“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斜线所分割的是该同学朗读时的断句。)我急忙叫停。“不着急,把这句话再读一遍。”我知道自己的语气很温和。女孩子心理素质很好,马上调整:“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我知道第一次出错是因为对词语的不十分理解,于是,在女孩子把这句话读正确以后,我示意她停了下来,然后把“学兄”“学弟”两个词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这个句子,并说说理解。“三年级学生比一年级学生年级高,所以,三年级是‘学兄’,一年级是‘学弟’。”一个男孩子说。“什么人才称‘兄’和‘弟’?”我追问。“男的。”这个问题看来不是问题。“如此,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学生沉默了,“再读读这句话。”“好像三年级和一年级的学生都是男的,没有女的。”又是一个男孩子。教室里笑声一片。“如果三年级和一年级都有女孩子呢?这里又该如何称呼?”教室里安静下来,没有人发言。我知道学生没有过这样的概念,于是就告诉他们:“年级高的,无论男女,都可以称作学长。女孩子可以成为学姐、学妹。”同学们恍然大悟。朗读继续进行。“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学生很明显不会读儿化音,把“儿”单独作为一个音节念了出来。我把“衣襟儿”写在黑板上,领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法。接着又是一个儿化音“娘儿俩走累了……”,学生照样把“娘儿俩”读成了三个音节。我继续教,并让学生一个个来读,也许是地方语言习惯问题,学生们读得有点吃力。“什么人可以成为‘娘儿俩’?”我的问题又来了。“妈妈和儿子。”“那么妈妈和女儿呢?能称为‘娘儿俩’么?”我总喜欢把问题分成层次,这样一步步把学生引向深入。“能……”孩子们们都有点犹豫。我微笑着肯定。但是,问题又变了:“如果是爸爸和儿子、女儿呢?叫什么?”“爹儿俩。”几个同学抢先发言。我忍不住笑起来——爹儿俩,亏他们能想起这词儿来!“爷儿俩!”更多的同学反驳。我把“爷儿俩”写在黑板上。接下来的问题依然出在儿化上。“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依然是把“儿”读成了一个独立的音节。“同学们,‘儿’和‘花’连在一起的时候,很特殊。一般情况下在文章中要读成一个音节,而在诗词歌曲中要读成两个音节。例如‘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这一句中就不好唱成一个音节了。”很多同学抓紧拿出笔记录下来。就这样,读读停停,教教练练,一篇三、四分钟就能读完的课文竟然用了十多分钟才读完。学生读得兴致盎然,毫无倦怠之色。我也没有浪费时间的感觉,反而觉得这一遍读书好有价值,因为,我实实在在解决了学生不懂的问题。是啊,学生不懂的才应该是我们要教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学生不会的才是我们应该教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