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高效课堂的几种方法一、从学生的角度:要想课堂变得高效,老师一定要有普遍的关注。1、用微笑、目光的交流来流露你的关注。外国某教育研究机构曾就老师的视野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作过探究,结果表明,在老师扇形视野区里的学生成绩往往优于这个区域之外的同学,这说明什么呢?一句话——关注很重要。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产生一种心电感应,看,老师在看着我呢!要让所有的学生都从老师关注的微笑和目光中,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2、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往往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一定要找到欣赏、夸奖的理由,找到欣赏、夸奖的方向,找到欣赏、夸奖的那些“点”。学习不好,成绩不好,是与没兴趣、不努力相联系的。如何使他兴趣跟上来,努力跟上来,成绩也跟上来,你就要找——找出那些值得夸奖的、值得欣赏的优点,找到他的哪怕是一点点的积极性,一点点的学习的热情,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这一点点的积极性、一点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3、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表达你的关注。程翔先生在贵阳讲学中说到这么一件事,在一节课后有学生批评他不公平,原因是课堂上该生举了五次手要求发言,只获准了两次,而邻座的同学也举了五次却被获准三次。可见我们的学生是多么地看重那不经意的允许呀!其实藏在背后的是学生的被认可感,是一种被承认的需要。二,从老师的角度:要想课堂变得高效,老师对课堂一定要有创新。1、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学习效率。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其实从老师的角度看,可激趣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因素,课堂中插入电教媒体等手段,改变学习形式等,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课堂变得高效。2、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怀疑,常常是创造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3、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还可试行“师生合作”,教师完全以一个学习者身份出现,与学生平等地探讨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建立自信,在讨论中激出兴趣,在讨论中形成自觉学习意识。坚持下去,课堂定会高效。三、从教法的角度: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1、营造能够给所有的学生以尊严的氛围。1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对自己有自信心。如果学生对自己没有自信,如果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希望、很坏、愚蠢。那就没有效率可言。学生在什么时候学习最有效,在教师认为他很好,父母认为他很好,同学也认为他很好,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很好时,这个时候他学习就是最有效的。2、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在这样课堂里,学生感到轻松、活跃、精力充沛。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活力,甚至消沉、忧虑、紧张,高效的课堂是无从建立的。3、营造能够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学生都能实施自我管理,都能感到要对自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