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浅探杨玉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学生兴趣丧失和能力的降低,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学原则,著名的教育家于漪说过教育学生学习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的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育人功能。因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一、诵读成韵,领悟感情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朗读时注意1、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以情夺人”,在表情、音调、节奏上给学生点拨。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沉郁忧伤、苍凉悲凄的《石壕吏》,奔放豪迈、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2、注意声音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表现热烈、欢乐、紧张、急切的心情时,可以快一些,强一些,表达回忆、悲伤、眷恋、惋惜的心情时,可以慢一些,弱一些。满含表情地反复吟诵,往往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提前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如在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意境辽远、雄浑壮阔,要读出掷地有声的效果;3、注意诗歌的节奏形式。四言诗为两个音节,如“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五言诗为三个音节,在第二、四字处停顿,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诗为四个音节,在第二、四、六处停顿,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初中学生在朗读时往往养成了“唱读”或“快读”的毛病,这可以利用范读来引导学生克服。“范读”时可以利用网络视频,既有准确诵读,又有情景再现。也可以教师自己读,教师读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抑扬顿挫,感情充沛的范读除了会教会学生如何朗读,还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如何进行诵读教学,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a、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美读中得其法,在美读中整体感知,在美读中有所感悟,在美读中培养语感,在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b、创设情境诵读法。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吟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吟诵边表演,可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吟诵立意欢快的诗文,可配1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吟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怨低沉的曲子;吟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吟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加深对诗意的感悟,促进记忆。c、分类诵读法。根据诗的内容或诗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吟诵,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分类吟诵,背得多,记得牢。根据时令分类,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线索,从而达到流畅记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吟诵的兴趣。d、综合诵读法。这是一种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吟诵方法。有时采取小组赛、男女组赛,有时采取限时背、师生背、接龙背,有时采取根据内容、根据时令分类吟诵,有时采取听记背、问答背等等。多种形式综合背诵,灵活且富有变化,给学生带来了吟诵古诗文的乐趣,避免了背诵的枯燥性。通过引导巧背,使学生储存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有效地实现了量的积累。二、创设情境,引入意境诗歌的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或景中藏情。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诗人情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