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人: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分解(1)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没有进位的乘法.(2)两位数乘三位数,积有进一位的乘法.(3)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有连续进位的乘法.(4)用这一知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评价要求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典型例题书本P47的例1教材在估算后直接揭示145×12的笔算过程,通过提出“第二部分该怎样写?”用红色字强调要求学生体验12中的1与145相乘的结果是什么。积的末尾与积的哪一部分应该对齐。引导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知道应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这样列竖式算比较方便。最后要求学生用计算器验算,使学生体验估算、笔算、用计算器计算等多项计算技能的应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23×30=47×20=42×19≈58×41≈2.计算。(用竖式计算)45×12=3、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设计意图】复习口算知识,突出主题、激发兴趣、体现新旧知识的联1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抑制到兴奋,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这个环节以口算路程,由浅入深导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回顾旧知,引出新知。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师:145×12这样的乘法以前学过吗?生:没有。师:学过什么样的?生:两位数乘两位数。2.认知冲突,导入新课(1)整体揭示本节学习内容,板书本节课题。师:像145×12你会计算吗?你想怎么算?(2)组织学生选择不同方法解决:145×12等于多少?①估算(说明理由)适时板书生1:12看成10,145×12=2400生2:145看成150,12看成10,150×10=1500……师:看来145×12的积大概在1500---2400。②使用计算器算。快速用计算器计算:准确值1740(连续找几名确定数值准确性)③笔算。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往往还需要有一定的计算能力。【设计意图】在具体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进行估算,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从而导入新课。用自己对数及其关系的理解,培养数感并对运算结果进行把握,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下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3.尝试探究,建立模型(1)学生独立做:交流〔汇报〕师: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方法。咱们认真听,有疑问就问。2第一种:145×2=290145×10=1450290+1450=1740〔师板书〕(把12拆成10和2,先用145×2=290然后145×10=1450,最后再相加,也等于1740。)师:有疑问吗?为什么要把12拆开呢?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我们没学,拆开之后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就会算了。师:原来他把12拆成10和2,这样就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三位数的口算和三位数乘一位数,解决了问题,真不简单。再来看第二种:100×12=120045×12=5401200+540=1740(先用100去乘12等于1200,再用45乘12等于540,加起来就是1740。)师:为什么这样拆呢?(这样就变成我们前面学过的整百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了。)第三种:145×3=435435×4=1740(把12分成3和4的积,先乘3再乘4,145×3=435,145×4=1740。把12分开,就可以变成我们学过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师:的确是这样,你和前两位同学的方法一样,都是把三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的。第四种:是用竖式做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咱们没学,你是怎么想的?145×12-------290145-------1740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没学,但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学了,15乘12我已经会算,现在多了个百位,乘的时候再乘上百位就行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也是一样的。师:原来是把我们前面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直接迁移3→先算()××(())==(())→再算()××(())==(())→最后算()++(())==(())类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上了,不简单!【设计意图】①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探究的平台,体现数学学习思想——转化。③体现笔算的重要性,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