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线索的考查及应对一、内容: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二、分类时、地、人、物、事、情、见闻。1、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如《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册)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2、以地点转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如《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3、以人物为线索。(1)以某人为线索。某人往往是贯穿线索人物,不一定是主角。如《孔乙己》中的“我”。(2)以某人的某一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如《最后一课》(七年级下册)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4、以物品为线索。(1)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2)以具体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行道树》以行道树的精神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物件。如《羚羊木雕》(七年级上册)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羚羊木雕”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一物”还指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七年级下册)一文。其中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栽植的花花草草,也指爸爸的生命。5、以事件为线索。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如《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1装→穿新装→展新装”。6、以感情为线索。(1)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2)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紫藤萝瀑布》。7、以见闻为线索。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故乡》小说以“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8、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如:《藤野先生》三、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内容真实可信,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四、判定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与主旨相关的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五、考查(一)判断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2、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3、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什么?暗线索是什么?(二)应用1、请围绕“糖纸”这一线索,补充完整相关情节。2、请以“梨苹果”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六、应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