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张扬个性——《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阶段的课程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小学三年级起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哪该如何通过教学来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谈谈个人的体会。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解放自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即教育。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素质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必须是形象和生动具体的,仅仅通过书本的说教并不等于就能使儿童的思想品德、社会素养和人文精神真正得到提高,而是应该把它们还原与生活、自然和社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的生活者,让他们能够体会到用文明健康的方式过更好的生活的乐趣,引导他们明白“其实生活可以更好的”。这样,学习者就会从自身内部产生更持久的兴趣,并且在愉悦中解放自我。1、回归生活,激发学习热情。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儿童在真实、生动的情境和实践活动中,能够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例如,虽然同学们每天都在学校里学习,但是有留意在学校的什么地方有些什么设施的并不多。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一起画学校》时,我先让学生带着要求去仔细观察校园,然后让他们动口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最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我们的学校。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了,充满热情地去画学校并且有的学生能发挥想象画出了未来的学校。我们力求做到的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促进学生在快乐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2、情境展现,激发学习兴趣。情境是指教师和学生根据特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努力创设的多种形象化、具体化、能动的教学环境。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变得多姿多彩,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儿童在情境展现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快乐的学校生活——学会友好相处》前,我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小东和小明在打篮球,正玩得开心时,在旁的小文也想玩就去问他们。可小东说:“上次他没有让我们玩,我就是不让他玩。”小文只好灰溜溜地走了。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由于,情境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兴趣也比较浓厚。因此,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提倡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决不是生活内容的简单翻版,教师要注意课程内容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不能将教育内容完全等同于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那框框条条的教学理论中解放出来,乐于学习。二、转变方式,让学生勇于展现自我。新课程强调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施要求实现学生的三种学习方式。1、让学生自主学习“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重视用自己的经验和信息为背景来分析问题,认识社会,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思考和选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对生活和社会问题进行个性化理解。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教师要把思考的权力和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不用既定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友爱残疾人》时,通过让学生参与“两人三足”的比赛。比赛后,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意见。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