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民主的细节》有感20XX年字读《民主的细节》有感2000字15社会工作二班陈恺欣谈及政治,我认为可以将人分为两大阵营。有些人避之不及,常常不自觉地将政治看得过于神圣或者高深莫测,认为这是知识分子和政客们才应该高谈阔论的东西,平民谈政治常常被冠以“愤青”、“激进者”这些略带贬义的名目。另一群人则大相径庭,夸夸其谈,而且其中不乏随波逐流者,不加思索地将主流那一套内化为己用,例如说到“民主”,很多人不经查证就发出:“西方的民主全是骗人的东西”诸如此类的论断,用作者的话说就是:“缺乏精确性的议政方式”。这本书的可贵之处便是作者用一个个具体的例子帮助我们从意识形态的“高地”回到事实和细节的“平原”。得益于作者刘瑜留美生活、读书、工作这8年,用亲眼所见的生动素材,以政治系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判断,为我们展现出尽量客观真实的、民主的“细节”。让我们了解到真实存在的民主是如何渗透到美国国民的每一个细胞里的,它从何而来又将带来什么。全书分为5个篇章,是作者给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的集结。其中让我非常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把我们从初中就念念不忘的“三权分立”讲得通透且非常有带入感,最显而易见的是国会、政府、法院三者之间权利被互相制约使得每一个决策都必然经过深思熟虑不敢轻举妄动。从“敌人的权利”那一章节,深深感受到这种制衡机器的坚不可摧以及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之高。关塔那摩监狱事件是布什总统任职期间最大的丑闻之一,被媒体曝光对敌人审讯施加种种虐行和侮辱后,对人权极为敏感的美国社会立刻启动“纠错机制”,从媒体、民间社团到独立的司法力量,无一例外行动起来捍卫“敌人的权利”最终促使政府通过反对虐俘的法案。从这件事件中我至少可以看见:一、美国的权利制衡制度使得“纠错机制”反应迅速,及时避免形势加剧。二、这种民众的斗争之所以成功离不开制度提供的空间,自由带来了平等和民主,无论是言论的自由还是斗争的自由。第1页共3页三、我尊重和捍卫你的权利,不管你是公民还是敌人。尽管美国的种族歧视依然存在,但“人权”、“种族”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甚至上升到政治正确的高度,不能在公开领域内发言时随随便便地丑化少数族裔的形象。有人会谈论。民主会带来低效,不如集权在决策上来得高效。但事实证明,只听高层的意见不单让政策的实施、民众的配合变得困难,而且容易决策的源头就出现差错。诚然在美国大事小事都来一个“听证会”可能会降低决策的效率甚至让“悬而未决”的问题继续“悬而未决”,但往往会因为“切合”民意而大大降低执行的难度,而且真理往往是越辩越明的,集中大部分人的智慧不比权利集中高明吗。有人说作者在书中过分强调民主的优越性,我恰恰持相反的观点。民主不是万能药,民主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例如我从书中看到开放自由的言论和文化环境,也会诞生很多垃圾、粗俗的电视节目;宪法除了带来权力制衡的果实外也会让利益集团根深蒂固,持枪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捍卫尊重每个人的权利的同时也让fbi处理案件效率低下,宁愿放过一百也不要错杀一个,也可能会错失逮捕嫌疑人的最佳时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可以或者说应该从美国的政治里学到一点东西。在《怎样悼念死者》这一章里,作者谈到了一个沉重又现实的问题:我们应该以什么方式去悼念在矿难中失去生命的死者。是应该在电视发表沉重哀悼后又继续被接二连三的安全事故所掩盖还是立刻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对事故作出深入的调查然后严厉追究相关事故责任者的责任。中国生产全世界35%的煤,却占据了矿难死亡人数的80%。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网页上可以赫然看到仅仅过去了不到4个月的2018年,相继在河南登封、山西朔州和黑龙江的煤矿集团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一共有27条鲜活的人命离开人世。这些人命消失得无声无息,就连新闻报道都因为这类事件层出不穷而被“习以为常”地一笔带过。众多这类新闻都由群众举报开始,以相关部门发出批评通告结束。中间对企业谎报隐瞒的追究对煤矿作业管理的加强是一直被强调的整改方向之一,然而我对这些出台的制度文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保第2页共3页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