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计算机硬件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教科书《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主题三任务一的教学内容。认识硬件系统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节的学习中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能对硬件实物及其作用有直观的认识,对存储器容量特点有感性理解,了解计算机工作的基本过程。通过学习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为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打下良好基础。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刚步出小学校园,踏入中学的校门,在课堂上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容易产生倦怠情绪,但对未知事物却抱有浓厚的好奇心。通过小学阶段学习,学生已经对计算机外观组成有基本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主机内部结构却知之甚少,对计算机硬件缺少直观认识,对存储器的认识也比较模糊。另外,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之间也存在认知差异,对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式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探究与实践,引导他们一步步达成教学目标。三、设计思想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在新课程思想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抓住学生对于未知事物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本堂课采用理论知识与硬件实物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能够直观的观察硬件,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本堂课的内容特点,教师占用较少的课堂时间,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指导法,以任务驱动模式达到教学效果,同时充分利用分组协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必须认识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常用组件;掌握存储器容量单位的换算关系;了解计算机工作基本过程。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鼓励学生交流、体验和协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熟悉计算机的硬件的基本组成及各主要部件的功能。掌握存储器容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六、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分成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导课时,我拿出一台计算机,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一台计算机由哪些部分组成?”。学生说出计算机外观各部件的名称,在师生交流中引出硬件的概念“在计算机系统里,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都可称为计算机硬件”。引导学生识别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自然地导入“主机”的教学。此教学环节意在实现两个目的:一是帮助学生认知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二是为下一环节教学作好铺垫,创设情境。第二个环节是认识主机的内部结构和常用硬件根据班生人数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台主机,由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同学担任组长。教师演示并且指导学生打开机箱,并给学生布置任务(发探究报告):观察主机的内部结构,区分不同硬件的特征,判断各硬件的功能。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在组长的组织和安排下互相合作,探索着完成任务。这时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指导并帮助学生处理不好解决的问题。经过十分钟的时间,每个小组基本上完成了任务,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每个小组选出代表结合实物说出本组总结出来的硬件特点。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教师要给以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增强学生主动探究未知世界的信心。通过课件演示,结合具体实物讲解机箱内部的主要硬件及其功能,并简要介绍各种硬件的最新发展情况。在此环节中,意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学生在探究、交流、体验中掌握了主机内部结构,既巩固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个环节学习计算机工作基本过程教师展示“计算机硬件基本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已经认识的硬件,根据图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