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较作者:体恒--------------------------------------------------------------------------------内容提要: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之比较。文中首先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其态度、方法、内容和目的四方面予以分析论述;然后依此体例对佛陀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论述;接着将二者的教育思想进行简单的综合比较,分析其不同与相通之处;最后由此比较的结果从不同角度总结出儒佛关系密切,儒学可辅学佛的意义,由此提醒我们学佛者要重视传统基础文化的修学。关键词:孔子佛陀教育思想比较引言孔子是中国的一位大思想家,尤其是最早的一位大教育家。他名丘,字仲尼,是鲁昌平乡陬邑人,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551-前479年),大至和佛陀同一个时代。孔子父名叔梁纥,母名颜征在。叔梁纥曾为陬邑宰,孔子三岁时叔梁纥死。孔子少年时“贫且贱”,很早时就开始为人作事,养家糊口。所以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1]孔子自小就勤奋上进,“十有五而志于学”。[2]他不但博学,而且好礼。《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3]孔子之时,正是周室衰微,礼乐败坏的春秋时期。他看到“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4]不合自己“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5]的思想,因而不愿出仕。于是就周游列国,聚众讲学,广兴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游历与授学生涯,取得很大成就,学生遍布天下。其中,“弟子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6]中国的教育,孔子以前是学在官府。“自孔子以后,才有私人讲学的风气;自孔子以后,文化才不是贵族的专利品”[7]所以说他是最早的一位大教育家。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本文之佛陀指的是世尊释迦牟尼佛。释迦世尊原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他姓瞿昙(即释迦),名悉达多,父母是净饭王和摩耶夫人。他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入灭于前486年。[8]释迦世尊由于出生于王家贵族,得以接受良好教育。他很小就通达了五明、四吠陀和骑射等文化与技艺,所以很小就被称许为“若当出家,成一切种智;若在家者,成转轮王”。[9]释迦世尊天生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又善于思考。少年时,“路旁见耕人,其心生悲恻,痛俞刺贯心。又见彼农夫,勤苦形枯悴,蓬发而流汗,尘土岔其身;耕牛亦疲困,吐舌而急喘。太子性慈悲,极生怜悯心”。[10]由此感悟人生是苦。青年时,出城游玩,于四门见到老病死等各种苦患,更深觉世事无常。富裕优越的贵族生活不能满足他解决宇宙人生问题的愿望。为了寻找人生真谛,于是二十九岁时他便离家别国,开始了断恼离苦的修道生涯。太子出家之后,曾多方游学参访,还曾经在雪山六年苦行。后来在菩提树下结座立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座”。[11]进行禅观思惟。终于睹明星升起而超越一切障碍,觉悟正法,成就佛陀之果。觉悟后的佛陀,为令一切众生脱离苦恼,于余生四十五年间,足迹踏遍恒河两岸,讲经三百余会。既建立了人人平等,法味同尝,财味共享的僧团,又度化无数世俗弟子,从而开创了以教育为本的伟大佛教。孔子创立了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佛陀创立了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他们二者的学说都是世界文明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孔子和佛陀在讲学和弘化的过程中,各自都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各自都有完善的教育思想。佛教产生于印度,能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这与中国具有儒学不无关系。作为一个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学佛者,了解他们二者教育思想的同异对我们今天的修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首先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接着论述佛陀的,然后进行比较,最后叙述比较之意义。一、孔子的教育思想研讨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从其教育的态度、方法、内容和目的四个方面予以论述。(一)、教育的态度1、教育的功能与限度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很相近的,原本无有善恶之分,只是由于习染的不同,才便有了善恶智愚的差别。所以其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2]这与佛学中“阿赖耶识”的非善非恶之说很有点相近。因为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