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洁学习心得从《半生缘》看张爱玲小说悲剧氛围0802班张洁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以悲剧故事见长,而“苍凉”是其悲剧的核心。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张爱玲的小说正是如此。本文具体分析她的小说《半生缘》中的悲剧氛围。关键词:张爱玲《半生缘》爱情悲剧《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半生缘》是张爱玲一生中创作的最长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在创作初期及近年张爱玲热中备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可以视为她小说创作上最后一个高峰”①,也是“交叉地带的遗忘之作”。有人说《半生缘》和《十八春》是同一部小说,有人说是截然不同的,但我在阅读下发现,两部小说还是有点出入的:如人名的修改,政治立场的不同,祝鸿才、豫谨、叔惠等人结尾的修改等等。本文从小说的几个不同的方面品味“悲凉”,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能深深地感受到小说中所蕴含的悲剧氛围。一、悲剧人物“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②。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只因普通的人性更真实,更具有永恒的意味,因而也更富有启发性。比如世均单纯而憨直,故惹人喜爱,但他的怯懦与自卑又让人惋惜,综合起来即是凡人最普遍最深刻的“不彻底”。小人物的生存背景注定了他们性格上的某些片面性和软弱性。由于这种性格上的懦弱,才造成了书中多人的悲剧:并不相爱且互相排斥的世钧与翠芝结婚,爱着爱翠芝却又无奈,只能远走他乡的叔惠,郁郁而终的曼璐,无奈而嫁的曼桢""一切都充满了悲剧的因素,表现了人生历程的艰辛与悲哀,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奈。还有文中有段关于曼璐的描写,全方位展现了她的体态、动作、神情、衣着、语言、声音、色彩和感觉,它们交融在一起,画面如在第1页共4页眼前。摇晃的身体,浓艳的面孔,粗鄙的话语,尤其是她衣服上忽然出现的“黑隐隐的手印”,不仅让曼桢觉得“有一些恐怖的意味”,连读者看了也禁不住毛发竖起。“扭”、“乱蓬蓬”、“墨黑”、“狰狞”明显带有讽刺口气。因此,在嘲弄讽刺下面涌动的却是难以平复的心酸和哀愁,它比一般的悲感来得更深刻,更发人深省,“悲凉”的意味油然而生。二、悲剧故事故事开端是。“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这种典型的倒叙方式和《金琐记》开头那段“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如出一辙。由于张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传统的道德和文化意识长期积淀渗透而成的潜意识造成了她的一种无意识的复归指向。因此,叙事常常采用古典小说式的结构及方式,着力营造一种旧时的气氛,喜欢让故事回到“许多年前”,容易使文本与接受者之间产生回首往事的悲剧效果。《半生缘》主要讲述的是一对男女顾曼桢和沈世钧相识、相爱、分手、重逢的爱情故事。曼桢父亲早逝,姐姐曼璐为了养家不得不放弃心爱的恋人做了舞女。曼桢大学毕业后在工厂工作,与厂里的实习工程师,一个南京皮货商人的儿子沈世钧相识相爱。但两人的结合却阻力重重,先是有曼桢的姐姐年长色衰,决定嫁人。曼桢就承担了养家的重任,为了不拖累世钧她一再不肯答应世钧的求婚;再是世钧家庭得知曼桢有一个做过舞女的姐姐,认为她不清白,坚决反对她们的婚事;还有曼露原来的恋人张豫谨爱上了曼桢,引起了世钧对曼桢的误会。终于有一天,婚姻不幸的曼璐为了留住丈夫祝鸿才,设局帮助他强奸了他垂涎已久的曼桢,使曼桢怀了孕。曼璐欺骗前来寻找曼桢的世钧说她妹妹已另嫁他人,千方百计阻挠他们见面,一对恋人各种联络的努力都被各自的家庭破坏而成为泡影,彼此带着误会分手。原本希望靠自己的力量追求幸福生活的情侣最终双双屈从了命运。世钧认为曼桢嫁了人,失望之下娶了他一直讨厌的有钱人家的小姐翠芝。而曼桢借住院生产的机会逃出来后,得到的却是世钧已经结婚的消息。曼璐死去之后,为了亲生儿子不致遭到不幸,心如死灰的曼桢最终嫁给了祝鸿才。婚后的曼桢不曾感受到幸福,她最后设法与祝鸿第2页共4页才离婚,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多年以后曼桢和世钧再次相见,近在咫尺却恍如隔世,虽两心相牵,却是再也回不去了。相对于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