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鉴赏的切入点王逾(礼县王坝农中15378058158)摘要:诗歌鉴赏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语言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体现,要注重总体鉴赏。如果找准鉴赏的切入点,从作者背景入手,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感情基调;从捕捉意象到体察意境入手,感悟诗情;从熟记艺术手法专业“术语”入手,体味诗歌的艺术魅力;从标题含义入手,切入主题;从诗歌描写景色入手,把握情调;从诗歌中的典故入手,领会诗歌的内涵;就会化难为易,高屋建瓴,依规花圆,巧中取胜。关键词: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诗歌是作者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鲜明的节奏和精练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诗歌鉴赏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语言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体现,要注重总体鉴赏。孟子曰:“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其鉴赏是通过调动思维用理念和情感同作者发生碰撞,进而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也是审美再现创造的过程。要想二者合拍,就要师生多读一些古代、现代诗文中的名家名作,教师给学生送一把火蜡让自己点亮心灯,这样才能对诗歌类别、创造背景、表达技巧有初步了解,从而达到“观千剑而后识器”之功效。如果掌握了鉴赏之法,就会化难为易,高屋建瓴,依规花圆,巧中取胜。那么如何找到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而其中又有怎样的解题技巧?我谈以下几点诗歌鉴赏的切入点:一、从作者背景入手,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感情基调。诗歌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其内涵是作者的心声;孟子说过这样一句话:“知其文,不知其人,可乎?”,可见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另外诗歌是作者精心挑选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把意思表达得准确、生动、鲜明、精巧。那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句,这些词句叫“字眼”或“诗眼”。其中就是古人所说的“炼字”问题,其中“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等诗句都是对炼字的形象描绘,它能体现文中的主旨,表达诗人的情感。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又如要读懂李煜的《虞美人》就应先了解南唐后主李煜的生平。他亡国前后的词呈现不同的风格,前期作品多表现豪华奢靡的生活,后期作品多表现一个亡国之君的悲伤。如《虞美人》写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初七,正是李煜的生日。作者囚于宋室,故国之情,系囚之恨,岁月无常之感,常笼心头。词人作此阕,以词抒怀,流露了浓重的故国之思与人生之叹。据传,后主当时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吟唱此词,声闻于外,最终促使宋太宗下令将其毒死。诗人,正是以生命为代价,献祭于这首千古绝唱!其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词比喻愁之多,愁之连绵不断的情感。“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有时候活着是一种莫大的痛苦,尤其是诗人。春花秋月,莺啼草长,却更让人伤情。因为曾经过往,也因为此刻沦丧。死,于他应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记忆是一种毒药,只在每个人失去的时候才发作。因为耻辱,我们永远都想去忘记某些东西;因为忘记,我们却永远都无法忘记某些东西。“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物是人非,让人想起的只是一种无奈与忧伤。“只是”二字代表更多的是一种永远的惋惜和遗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滔滔江水,奔流不息,带走的只是你的目光,你的心依然还留在这里。:这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作《虞美人》,被前人誉为“词中之帝”,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据王轾《默记》载:“归朝(指李煜降宋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本词就是抒写这种怀念故国之情,哀叹亡国之痛的情怀的。二、从捕捉意象到体察意境入手,感悟诗情。意象是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感的有机融合,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础,意境是作者通过意象而创造的富有艺术情景的画面,领会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1如余光中的《乡愁》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