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拨动孩子诗词的心弦马江卫VIP免费

拨动孩子诗词的心弦马江卫_第1页
1/2
拨动孩子诗词的心弦马江卫_第2页
2/2
拨动孩子诗词的心弦安阳县水冶镇小东关小学马江卫假如我们能拨动孩子诗词的心弦,激起孩子的诗心,让他们面对日出日落、风霜雨雪等寻常的景致萌发一些诗意,唤醒一些诗情,这是一种多么幸福的人生体验啊!何愁孩子们不喜欢古诗词,不喜欢诵读古诗词?那么如何拨动孩子诗词的心弦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一、营造氛围激诗心1、诗意校园,诗意教室我校开展了“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全校师生一起动手,给校园中的各种花草树木都制作了古诗词卡片,挂在枝叶间。课间,同学们三三两两一起边观赏花卉,边诵读古诗词,忙得不亦乐乎。很多教室也用学生的诗词书画作品装点,班级黑板报开辟了“古诗园地”,教室前面的黑板左上角设立了“诗词角”,作为抄写每周一诗的固定版面。孩子们徜徉在诗词的海洋,日日诵读经典。鲜活的诗词拨动了孩子的心弦。2、诗画结合,诗乐配合许多诗描绘的离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那么就可借用多媒体中鲜艳的色彩、典雅的音乐,把古诗中描绘的意境直接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形成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刺激,自然而然地吟诵起古诗来。如我在古诗课堂尝试了一个游戏“赏画吟诗”。让孩子们像古代的诗人那样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吟诵古诗,这“风景”有些是写意的国画,有的是写实的照片,但却以强烈的画感引起孩子与诗人的共鸣。如几只引颈高歌的白鹅,孩子们快乐地吟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枝探出围墙的红杏,学生迫不及待地背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看到含苞欲放的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有些画面含意深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如当一幅明月图浮现在孩子们眼前,单纯活泼的孩子笑着说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感情丰富的内敛的孩子却吟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二、对比阅读激诗情。我们按主题进行资源整合,把题材相同,立意不同的诗词放在一起学习,以题材为桥梁,带领学生对比体会。1、四季篇——感受自然风光美春夏秋冬,寒暑交替,在季节的交替中我们一起寻找,一起诵读:春天,在“杏花雨”“杨柳风”中欣赏百花的娇艳,领略诗词的美妙;夏天,伴着荷花从“接天莲叶无穷碧”到“留得残荷听雨声”,感受生命的轮回;秋天我们诵读杜牧的《山行》,沉浸在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中;冬天,走进雪的世界,体会“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这样,我们用生活验证经典诗词,唤醒了沉睡中的文字,还原了诗词美妙的意境;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诗意,感受着季节的变迁,他们不自觉中就会随口吟诵出一首首经典诗词来。传统诗词文化和孩子的生活编织在一起,融为一体,经典诗词就沉淀在孩子们的心里。2、童年篇——感悟古诗里的童年学生从《宿新市俆公店》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无比,从《小儿垂钓》感悟到了童年的富有趣味,从《村居》想象到了童年的无忧无虑,从《所见》感受到儿童的调皮可爱,从《池上》体会到儿童的天真无邪……此刻古诗里的童年激起了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一幅幅儿童嬉戏图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忘怀。3、友情篇——品味友谊地久天长《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四首诗都是写送别内容的,但表达的对离别的态度是不同的。放在一起诵读学习,学生能从字面上的意思比较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依依惜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淡淡忧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爽大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满怀。此外,我们还可以按古诗中的爱国情怀、节日主题、风花雪月、山水风光等分门别类吟诵。三、丰富活动激诗趣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古诗词活动:1、建立“古诗词银行”,开展古诗词晋级活动。学生每背会一首古诗,就可以存入自己的“古诗词银行”(即古诗文摘录本上),通过检查背诵,背会相应数目的古诗词,就可以晋升一级。2、各具特色的年级组竞赛活动。为使古诗词诵读活动深入到学生心里,开展了一系列竞赛:“诗词传唱”、“古诗词手...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拨动孩子诗词的心弦马江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