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教图画书《我爸爸》——我教《我爸爸》的感想之二窦桂梅感谢这个绘本带给我的那份着柔软的父爱的润泽。感谢老师们对绘本与写作的探索和尝试,也让我和学生一起体验了其中的快乐。一、一幅一幅地看如何把看图画书与习作联系起来?这里就有一个重要的内容——“读”图。课上,从封面看起。把故事书打开,一页一页让孩子看,看后适当把配文读给学生听,或者用一种儿童式的教师语言对配文加以补充,适当让学生即兴说出图意。孩子小,不可能以我们老师所熟知的从整体入手,因为他们不能一下子把那么多图都消化了,也就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地理解了。这里一页一页地看,也许更符合儿童认知、读书的规律。你想啊,儿童读书时,都是一页一页向后读,一边读一边咂摸。许剑老师在点评我的课时,引用了台湾著名儿童文学教授杨茂秀的观点作为佐证——现在我们要建议的方式是,不把所要讲的故事做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儿童的反应做为主要目标。举例来说,讲故事好像领小朋友到郊外走一趟。故事有起头也有结尾,郊游有开始,也有结束。有的郊游是健行式的:努力赶路,赶到终点,算是完成了一件事。路上小朋友看到什么都不许停下来观赏或研究,要不然,走走停停,怎么走得到目的地?想要有效地使用讨论与对话的故事,绝对不可以用这种方式,应该用走走停停的方式;小朋友有了反应,便是一个机会,可以“顺水推舟”,让他们的思想去发展。但要怎么样的方式才可以做到这样的讲法呢?但,即便一页一页看,也要有些方法。我采取的方式,是把这些图分成几组。在出示的组图中,边看边解读,解读对图画的理解。同时,解读每组图后,进行小结。比如,在“读”完第二组图后,停下来,让学生猜后面的故事,这样的设计,一举多得,让学生有了思维的空间,想象力尽情驰骋,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听讲效果,同时让教学形式有所变化,消除孩子的课堂倦怠感。有些学生马上把自己对爸爸的印象加入其中。当我们引导学生继续看图的时候,他们会急于要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符合书上的内容,觉得很刺激,会以较高的注意力投入下面的教学环节。不过,这样的边讲边议和猜故事也要张弛适度,过多会消除孩子的新奇感,段落长而多的故事也要慎用,总之,要适度。以往,我们总会认为,图画的表现更直观,而文字的表现更细腻,殊不知,这样的认为,其实是我们认识上的一种偏颇。走进绘本的世界,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图画不是插图性质的,不只是文学的进一步说明和补充,也不只是图画展中的展览品;它本身就在“说话”。因此,就有一个图画和文字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不是单纯的一方说明另一方,而是互相融汇,互相协调,互相补白,共同表现同一个主题,共同创造一个世界,我想,这才是我们常说的“图文并茂”的根本所在。在绘本中,每一个细节都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它们往往不以知识的方式呈现,但走进绘本就会发现,它们不是简单的信息的传递者,而是信息的重组者,其中有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理念……另外,读图时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让学生结合文字,学会欣赏画面,更不能忽略画中画。正如安东尼·布朗说:“我喜欢在图画里加入一些小东西。读者看第一遍时,容易忽略这些细节,可是再看一遍时,就会有新的发现,这可以使一本书值得读者再三阅读。于是,我带着学生在“回味”图书的环节中,重点读了三幅图:(1)大野狼的图中小红帽和三只小猪。在日常教学可以之前或之中之后补充《小红帽和大野狼》、《三只小猪和大灰狼》的故事。(2)图中爸爸和两个世界上著名的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一起歌唱。这里又补充了两个男高音,这也是一种文化,知识。(3)读完所有图后,又带学生再“读”第一幅图——图中除了爸爸,在右上角还有一幅太阳图,这样巧妙地与主题“爱”又结合在一起,爸爸就是我心中的太阳。同时,我们也感到绘者的匠心独具。其实,看图的过程中,有意渗透了其他图画中隐藏的“宝贝”。如爸爸比赛的时候,汗滴变成了白云等。还有一些借代,穿着睡衣的爸爸变成一条鱼,一只大猩猩,一匹马……有一些暗示,象征意义的,太多了。所以,读图有技巧,读图有方法,关键是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这样的教学指导之后创作出来的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