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交流展示”的认识交流展示是我校“四模块教学”中的第二个环节,我校的四模块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分为四个环节,自主预习,交流展示,拓展应用,交流展示。在这里我分析一下对交流展示的认识。交流展示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展示自己的自主预习成果,暴露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为下一步拓展延伸提升课堂学习的高度和深度做准备。交流展示环节也是学生展示个性、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平台。教师如果能够精心设计和合理实施,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效率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交流展示的准备一、交流展示环节中的小组分工与角色定位各个班级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同,按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来优化组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以六至八人为宜,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小组成员过多不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也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小组成员桌对桌,面对面,便于学生交流、展示。组内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设组长、副组长、记分员、发言人。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之间就能够不断发现对方的闪光点,相互欣赏,有利于对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的培养。二、交流展示的形式应该多样化鼓励学生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拓展、提升,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形式进行展现,如辩论、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等。三、交流展示的实施步骤“交流展示”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本阶段的基本形式一般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形式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在交流展示阶段,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首先进行小组展示,交流预习成果。在小组讨论中,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进行思考,除了接受信息之外,更多的是带着怀疑的心态去思考,其反应除了听之外更多的是赞许、补充、质疑。然后是全班性的展示,同学们争先恐后争取发言机会。对每一个学生而言,他们感到讲的人或听的人与自己是平等的,没有什么权威可言。尽管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程度各不相同,学习的深度也各不相同,但是通过展示,每个人都把自己最美的一面表现出来,日积月累,自信心也得到了培养。四、学生需要养成的好习惯交流展示使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是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小组内设小组长,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通过长时间的小组合作学习训练,让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讨论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四点: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只有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上高效开展交流展示活动。五、教师的作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在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和别人争吵。这时教师进行具体指导,让多次发言的同学把机会让给还没发言的同学;鼓励还没有发言的同学大胆发言,积极与别人沟通;引导学生不仅自己会说,而且要学会倾听,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对于任务完成得较快的组,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做的,让其他组分享他们的快乐。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交流展示”环节实施案例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引导学生学习《明朝君权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