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问月》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把酒问月学科语文学段:初中年级九年级是否已实施已实施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还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把酒问月》咏月言志,表达了作者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新的风范神韵;文章诗意深沉、蕴藉丰富,闪烁着温情和理性的光芒。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和人间至情,更让我们对唐人的高贵灵魂心怀敬仰,陡然增加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诗人咏月,或写月色清辉之美,或抒望乡思亲之情,或诉寂寞孤独之苦,或叹物是人非之感……哪些诗句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感情?有哪些经典名句?这都是品鉴的重点。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情况:我所带的初三学生喜欢语文课,爱读散文爱抒情怀,正处于独立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由于未系统接触托物言志散文,缺乏对此类文章阅读规律的把握与内化,同时涉世未深,缺乏良好的感悟生活的品质,所以凭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引起心灵共鸣,读出文章的本质,进而跳出文本,谈出自己对社会、对生命的思考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方式:情境引动——激情引趣阅读带动——感知文本问题驱动——启迪思考多元互动——探究交流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51.理解月的外形特征与内在精神实质;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3.读出自己,谈出自己由文本引发的思考。问题框架1.月光象征了中国人怎样的精神品质?2.品悟作者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3.品《把酒问月》,我想到了……教学过程(文字描述)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咬文嚼字引主题;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追本溯源,走进作者(知人论诗)1.检查预习(学生介绍诗人Ppt7)2.了解李白的诗三、解读诗歌1.读与感1)聆听录音,初步感知诗歌(学生质疑,师生共解)2)文史撷英(走进作品)3)教师领读,明确节奏2.读与思(自由朗读,体会诗意):《把酒问月》可分几层。试概括划分并写意思。3.读与悟(仔细研读,思考意蕴):4.读与品(诵读诗句,品味语言魅力)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阅读文本,通过品味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鉴赏意象,理解“月”在诗中的丰富内涵。四、高屋建瓴,小结教学,洞晓行文构思1.高屋建瓴,明晰美的内涵:《把酒问月》2句一意,4句一韵,流水句式,句法自由而又自如,句意连贯而又连绵。全诗以纵横恣肆的笔触,多侧面、多层次地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对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大的胸襟和洒脱的个性。2/52.拓展延伸——李白与月五、学以致用,当课堂练习(学案)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咬文嚼字引主题()以月的古形古义引出单元主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古诗句及图片拓展创设情境)“月”与古今诗文有着不解之缘。引导进入情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明确意象ppt5走近诗人1.检查预习(学生介绍诗人)2.了解李白的诗: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