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略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充分说明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阅读的重要性。如果学生只在课堂上阅读课本,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加强课外阅读,而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学阅读的书籍从目前的图书市场看,真正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较少。书店里各种少儿书籍不计其数,但适合学生阅读的“精品”却供不应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购买学校图书和指导学生选择书籍时要有以下标准:一是符合小学教育的目的和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二是题材范围广泛,思想性、科学性较强;三是文字优美,语言规范;四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兴趣;五是形式美观、图文并茂、印刷的字体大小要适当。图书管理员必须将图书分类存放,每本书制一张提示卡片,写上书名,类别,适合年级,内容提要,让学生根据卡片提示自己选择图书。教师还应善于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书籍。比如结合课堂教学介绍有关的书籍,如上完《一夜的工作》一课后,向学生推荐有关周总理生平事迹的书籍;结合重大节日或重大活动介绍有关书籍,如三月份推荐有关雷锋事迹的书籍;结合本地实际介绍有关家乡风土人情、英雄、模范人物等的书籍。二、指导学生认真、专心地阅读课外书小学生读书往往出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只注意文章的故事情节,不注意具体文字;二是不按顺序阅读全文,而只是挑拣着读,或读时不专心,不用心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使学生具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从学生的阅读目的来看,可将阅读分成五种类型。l、积累性阅读。主要是积累词汇句式,学习写作方法。这就要指导学生摘录文章中的好词佳句,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以后的习作中会应用所积累的知识及素材。2、理解性阅读。主要是把握思想内容,扩大知识面。虽然小学阶段开设了自然、社会等课程向学生介绍一些社会、科学知识但仅在课堂中学习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在课外阅读中指导学生阅读知识性和科学性较强的书籍,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3、鉴赏性阅读。主要侧重于文学欣赏,提高审美情操。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散文、诗词等,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语文课程标准》)4、评价性阅读。重点是判断是非优劣,锻炼学生的鉴别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教师在指导时要求学生对所读书籍作出评价判别,说出文章所介绍的行为是否健康,如何去学习或是与此种行为斗争。5、消遣性阅读。这种阅读主要是作为一种休息方式,调节精神生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多作积累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多动笔,才能很好地学习和理解所读书籍。读书笔记应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而各有侧重点,总结起来有三种;一是提纲式读书笔记,侧重于写出作品内容;二是心得笔记,重在写自己的体会;三是摘录笔记,摘录好词佳句。小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可能面面俱到,可根据年级层次和阅读目的选择其中比较有价值的一方面来写。为了方便学生写读书笔记,教师可帮助学生设计一种格式,让学生按照阅读目的有选择有详略地填写。如下表所示:班级学生姓名读书时间书名作者学会的生字学会的词语摘录的好句主要内容读后的感想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教师应组织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如,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朗诵比赛、故事会、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学以致用。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好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