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心得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冯精志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第二十八章文学:“我们害怕解冻可能”1926年《新世界》杂志上刊登了皮利亚尼克的小说《不灭的月亮的故事》。小说以国防人民委员伏龙芝死在手术台上为背景,当局认为是影射斯大林,《新世界》杂志停止发行,皮利亚尼克多次检讨,30年代被处决。马雅可夫斯基一直对革命包含热情,他的讽刺剧《臭虫》和《澡堂》得罪了当局。他遭到一系列打击,加上爱情遇挫,1930年4月拔枪自尽。高尔基,1906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标志着创作达到新高峰。他的最重要的作品还是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人间》和《我的大学》。高尔基特立独行,文学创作与苏维埃没什么关系,很难让他歌功颂德。西方关注高尔基对苏联现状的评论,作为相对客观的一把尺子。1921年,高尔基出国。关于出走原因,苏联当局解释为养病。1928年,高尔基回国,带着种种疑惑,眯缝着不大的眼睛,审视着祖国现状,看了一圈又跑到意大利了。1931年,高尔基回国。苏联当局称,打动了高尔基的是俄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这种说法实在文不对题。苏联作家协会不仅掌握作者的创作命运还有生杀予夺之权。《文学报》一篇文章可以让作家永远沉默,作协总书记一个条子便可把作家送进劳改营。苏联作协不是一个创作群体,而是执行斯大林等人指令的衙门。30年代后期,党对文学的控制更加严厉。肖洛霍夫写作《静静的顿河》的同时,创作了《被开垦的处女地》。他写信给斯大林,反映干部在粮食收购中对集体农庄进行折磨与凌辱,斯大林指责他“庇护怠工分子‘》《被开垦的处女地》在出版时被删去了反映集体化存在问题的章节。1937年竟有人污蔑肖第1页共5页洛霍夫要在顿河流域搞反革命叛乱,经他新自去莫斯科进行辩明,才得解脱。他在回忆录中说:”恐惧和压抑是弥漫着我们这一代人一生的共有心理。左琴科,十月革命后为了挣稿费糊口,写过几篇关于列宁的故事。有一篇把列宁描写为温厚、仁慈的人。作为对比,加入党内一个粗鲁的官员。左琴科说:“我犯了一个职业作家不可饶恕的错误。我在《列宁与哨兵》中先写了一个‘留山羊胡子的人’。但从他举止上能看出捷尔任斯基来。可我并不想指具体的人,便随手把山羊胡子改成小胡子。我写的留小胡子的人如何不知分寸,蛮横粗暴,列宁像训斥小孩那样训斥他。斯大林认为我写的是他,或别人提醒了他,因此不肯宽恕我。”""从20年代后期起,他就受到猛烈抨击。他受到意识形态总管日丹诺夫的辱骂之后,被作家协会开除,无处发表作品,断绝了生活来源。他还想活下去,最后竟走上写“肯定的讽刺”小说的绝路。肖斯塔科维奇说。“这是鸡的心理。鸡在琢食时,只看到眼前的谷粒,别的什么也看不到。就这样,它吃了一粒又一粒,直到农夫扭断它的脖子。斯大林比谁都懂得这种鸡的心理,他知道怎样对付小鸡,它们都在他手上得食。”列宁时代杀掉了诗人古米廖夫,在斯大林时代,悲剧并没有终结。从30年代到50年代对文学采取的一系列严厉监控和政治高压政策,使20年代复兴后出现的波涛汹涌的文学大潮,分成了几条支流:侨民文学队伍,国内的潜流文学队伍和公开活动的文学队伍。二十大后,文学的“解冻”仍然受赫鲁晓夫个人意志左右。在发生了国内的第比利斯事件和国外匈牙利事件以后,赫鲁晓夫退缩了。1957年春夏天,几次召开文学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会议,他发表讲话,要求知识分子正确对待斯大林的成绩与错误,继续为共产主义事业服务,反对异己思想的影响渗入文学艺术。帕斯捷尔纳克1-0年埋头写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1958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苏共主席团指示《真理报》发表第2页共5页文章,批判小说的内容,揭露“国际反动派煽动冷战的手段”第32章持不同政见者:俄罗斯最后的知识分子斯大林去世后,苏共二十大召开,平反系列冤假错案,思想知识界曾经出现过短暂的“解冻”时期,西方称为:去斯大林化”时期。实际上,国家的政治体制并没有太大变化,奉行是没有斯大林的斯大林主义。赫鲁晓夫主政时略见宽松,但也时不时地“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犹如癫痫发作般地间歇性进行;至勃列日涅夫时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