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位知名校长的教育心得,推荐老师和家长读一读收藏人:响水鱼2014-10-29|阅:1转:493|来源|分享李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只有遍尝人生百味的孩子,才能适应能力强、经得起风雨以爱育爱,是17年前我做校长之初提出的“双主体育人”办学思想的主旋律。通俗地讲,就是以教师爱的情感、爱的行为、爱的能力和爱的智慧,培育出学生的爱。育出的学生之“爱”,既包括心中有他人的优秀品格,又包括对知识与未知、对探索与尝试的热爱,以及愿以一己之力为周围世界带来改变的使命之爱。拥有这种“爱”,方为走向未来、健康快乐的大写之“人”!对此,我想就今天的教育实际,分享我对这个“爱”字的理解。我以为“真实且富有力量的爱”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有人云,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好的教育。我认为很有道理。准确讲:好的教育,一定基于好的师生(亲子)关系;建立好的师生(亲子)关系,是好教育的起点。温暖、支持、理解、包容、信赖、体贴、关怀……这些都是“好关系”的显著特征。在我看来,这些“好关系”的特征都源于两个字:尊重。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所以,尊重首先表现为对差异的尊重。任何老师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或“决定”爱或者不爱某一位学生。这就是“有教无类”的要求。父母也是一样,少一些“前一位妈妈咨询,怎么让自己内向的孩子活泼好动起来;后一位妈妈咨询,怎么让自己外向的孩子安静听话”的现象;少一些横向的比较和竞争中只做赢家的追求;相信“每一位孩子都是有价值的”,相信“差异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将有助于教师和父母对差异的接纳与尊重。其次,尊重表现为对规律的尊重。除了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尊重之外,我想强调的是:对“真实的成长环境与成长过程,必然会有不尽如人意”之生态属性的尊重,和对“孩子是未成年人”之限制的尊重。不要强求孩子按照我们的规划前行,孩子属于我们必将会被淘汰的未来;不要过度关注总是在孩子身边担心地问这问那,自主独立的孩子才有能力有担当;不要帮助孩子扫平所有路障,没有了沟沟坎坎的柏油路只有单调的体验。尊重错误、拥抱失败、享受困苦、正视委屈,都该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遍尝人生百味的孩子,才能适应能力强、经得起风雨,而且多彩人生中懂得珍惜何谓幸福与甜蜜。这就是给孩子一份拥有生态属性的真实的成长经历的意义所在!“孩子是未成年人”,寓意孩子需要保护的同时,也会因为交往主体之间成熟性的不对等,提醒我们要懂得限制孩子的权利和引导孩子的需求,这也是教育之爱的有机组成。曾听闻一位6岁男孩的父亲炫耀:我们家特平等,今天儿子当家,明天我当家,谁当家听谁的……我不禁忧虑这位6岁孩子对权威的认知,以及上学后对集体生活的适应。从幼儿园到学校,从小朋友到小学生,社会角色的逐渐形成从这时开始,学业的完成、规则的建立、纪律的遵守等,是此时孩子面临的成长,对孩子保护的同时需要对其行为指导、限制和约束,如此才是对规律的尊重。王殿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考试外的事情一概不参与,其实是牺牲了他们变得更聪明的机会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但学校不是唯一的育人平台,学校有围墙,教育无边界,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无处不在。在清华附中,我们秉承这样的观念,特别喜欢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我们带着学生一路坐着火车到敦煌,走一次丝绸之路;我们在国庆节期间还要带孩子们去远足,增长他的见识;我们到内蒙古去放飞热气球,放到三万米的高空,把物理知识全部用上;我们有一门课程叫《走进圆明园》,把课堂搬到圆明园,将历史、战争融合进去;还有一门课程是《走进联合国》,把孩子带到联合国总部,和外交官进行交流……每一个学科,每一种学习方式,每一部分内容对孩子的大脑来讲都是一种营养,省略了一门课程孩子就缺失了这个营养,他的大脑在这个纬度上就不聪明了。做教育不要太急功近利,单纯以考试为核心,考试外的事情一概不参与,其实是牺牲了孩子们变得更聪明的机会。有一个小孩儿特别喜欢生物,家长支持他观察蚂蚁、毛毛虫之类的,后来他觉得不懂数学就研究不了生物,家长又支持他搞数学。对于这样一个有天赋的数学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