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如何提升灵动的课堂教学能力灵动的课堂教学就是一种鲜活、生动、高效,又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课堂教学。灵动课堂”是“三问三思一提升”教学模式追求的效果:一方面是老师使用这种模式的方法,遵循“有模式而不唯模式”的原则。要根据课型、学习难度、学生能力水平等“灵活机动”地做出调整,只要遵循了“还教学的本然状态”这一本质要求就行。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孩子“自然地学习成长”,少一些老师的“塑造”,多一些学生的“自主”,以“静待花开”的心态,培养出“个性灵动”的时代儿童。更为重要的是“灵动”还是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状态的追求目标。灵动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激情奔放的课堂,是闪耀着师生智慧光芒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构建灵动的课堂,关注课堂中个体的精神状态,关注学生主体的情感需求,着力建构开放的、充满灵动的课堂运行体系,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力,达到新课程所倡导让课堂活起来的效果。让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件乐事,当成是一种享受,使课堂教学成为焕发小学生生命活力的殿堂!达到师生共乐的理想境界。一、师生在动态生成中灵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计划性、目的性、系统性常常会使得授课教师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预定教学设计或方案的实现,教师经常是排除一切干扰来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这就使原本最应该有活力、有生命力的课堂变得死气成成和僵化对此,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出一个新的理念,那就是动态生成。它是对课堂教学预先规定性的一个重要的修正和补充,是对临时出现的一些有利于知识学习与掌握的因素调控,是将各种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丰富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有利于预设深化。生成性的教学活动可遇不可求,它成就了课堂的丰富性、灵活性、创造性,充分利用、及时点化,可使课堂更丰富多彩,增添活力。对于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过滤筛选,服从于课前预设,妙手抓取,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例如:著名的语文教师钱梦龙先生执教鲁迅的《故乡》时,有这样的动态生成:生:老师,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生:有师:什么鱼啊?生:娃娃鱼。(笑)师:呵,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看到过,你们看到过吗?生(众):没有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鱼,这说明了什么?生:说明少年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对于这个生成,钱老师处理的绝妙之处就在于面对学生由于好奇心理而引起的对教材内容的疑问,不是让其漫无目的地讨论下去,而是应用教育机智,巧妙引导,从而为我所用,更深化了课文中闰土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稀奇事,丰富了教学内容。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洋溢生命动感的课堂一般不会是按部就班地执行预设教案的过程,但肯定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对其动态生成进行智慧选择和高超把握的过程。课堂是一种动态的存在,教师具备灵动的课堂教学能力就是见机行事,临场应变,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激活智慧,与学生思维共振、激情共鸣,使学生畅所欲言,情绪高涨,展现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二、师生在情境创设中灵动。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是指教师利用具体的场所(教室环境)、景象(课文文境)、境况(学生心境)进行教学,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传统教学注重导入,但是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并不仅仅局限在导入环节,为此新课程教学突出课堂情境的设计,并贯穿于教学始终。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触及了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领域,从而把学习活动变成了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对象来选择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创造灵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就拿小学语文来说,常见的有谜语法(适用于生字教学)、歇后语法(适用于词语教学)、表演法(适用于对文章思想、人物感情的理解)、直观法(适用于作文教学)、故事法(适用于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