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美的天地放飞个性之梦儿童画是一颗颗纯真童心的自然流露和展现,是孩子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应触摸和探索。童心似花,童心如诗,童心如苗,童心如梦。“稚到拙时亦为美”,不懂绘画技法而随意涂鸦的儿童画,反映的却是最真的情,最纯的童心。绘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更具有直观性,因此也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孩子们往往把绘画当作游戏来对待,当他们兴趣来时,就会马上拿起画笔,伴随着愉快的情绪,无拘无束,任意涂抹,从中得到满足和乐趣。现代绘画大师毕加索曾经说过:“我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像孩子那样画画,我毕生努力追求的就是把我的作品画成儿童画般的纯真。”我想,大师追求的“儿童画般的纯真”正是儿童画中真挚、朴实、夸张的美,是那一份童言无忌的“大胆”,那可贵的童心。美术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艺术的长河中自由探索、大胆尝试,从而获得相应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这很好地体现了探究性学习所具有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过程性和任务驱动性等特点。问题在于教师是否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状态,合理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一、创设探究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的嗅觉系统,然后通过交流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放上不同质地的、不同规则的物体,让孩子摸一摸,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的描绘。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这些尝试将取得很好的效果,会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现代生活教育理论也认为,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有益于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能有效调动儿童的情感参与。低年级儿童年龄小,阅历浅,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创设与教育主题相应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相关经验和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讲故事、音乐渲染、画面再现、表演等。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融动画、声音、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课堂,这种新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把学生带进一个理想的艺术教学境界,让学生能够在形象生动的空间内学习。如:湘版标准实验教材中的一年级美术课《小鸟找家》一课,上课伊始,我带领孩子们开始了一次森林之旅,利用多媒体向孩子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大森林动画:在那里,阳光明媚,古树参天,鸟语花香,各种动物出没于其中,一派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优美欢快的背景音乐,活泼跳跃的小动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这时我再加上绘声绘色地描绘,使孩子们置身于情景之中,与动物亲近之情油然而生,艺术活动变得趣味盎然。在森林之旅就要结束之时为进一步拨动孩子们的情感,我还专门设计了“小鸟因为贪玩,找不到回家的路,急的在哭”这是画面暂停,请小朋友帮助小鸟回家。然后我趁热打铁,一句“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今天我们都学到了什么知识”的话语,仿佛把大家从森林里拉回来,直到这时,小朋友们才宛如从旅行中回到了家。你一言我一语兴味盎然地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全谈了出来,真是精彩极了!二、探索过程循序渐进,提高学生创作能力深入观察与了解生活,目的都是为了收集创作的素材。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够丰富。所以必须细心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细心观察生活,观察事物。善于发现有意思的内容,新奇有趣的事物。学会观察并不是看看而已。熟视无睹,其意思就是看惯了的东西,如果是漫不经心的,也像没看见一样,在脑子里没有印象,没有记忆,所以要学生学会观察,就要引导他们主动地有目的地去看,去分析,去留心和记忆,回想生活中的事物或其中的过程、细节,绘画创作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儿童对观察有了兴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