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教案邵原一中周娟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寓言的寓意;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3.学会分析故事所蕴涵的辨证思想,并能在生活中运用。重点难点:1.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学方法:自学法,点拨法实施过程:(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1.一读课文---纠正字音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预习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1).请男女生各一人读一遍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其马将(jiàng)胡骏马而归堕而折(duò)其髀(bì)此何遽(jù)不为福乎丁壮者引弦(xián)而战。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2).老师范读,然后全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此/何遽/不为福乎?↗2.二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情节(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1).疏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解释加点的词: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之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其子好(喜欢)骑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翻译句子: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故跑到北方胡人的境地去了。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③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④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2).理顺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请指出“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3).分析情节: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看谁复述得又好又准确),让3-4位学生复述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二)精读课文:结合下列问题,把握寓意1.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2.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明确:因为塞翁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明确: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小结: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