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一、教学目标1、鉴赏凝练的语言和缜密的结构。2、赏析景物描写,把握作者的感情。3、理解并背诵课文,学会描绘景物。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跟随陶弘景发现大自然的美,学习他如何描绘山川之美,又如何借大自然的美表达自己的感情。(二)展示学习目标1、鉴赏凝练的语言和缜密的结构。2、赏析景物描写,把握作者的感情。3、理解并背诵课文,学会描绘景物。教师:这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齐读一遍默记于心。声音洪亮,目标了然于心,相信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能实现这一目标。(三)解题教师:文章的题目中往往有许多关键信息,先来看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谢中书”,“中书”是一个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徵,题目中最后一个“书”,即书信、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教师:从题目中“答”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他在心中写了什么?用意为何?还需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背景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教师:陶弘景就是这样的文人中典型的一位,让我们走进陶弘景。(四)作者简介: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茅山,创立茅山派。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仙人”---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教师:这两个“雅称”说明这是一位奇人、有个性的人,中国讲究“文如其人”,是否真是如此呢?本文仅有68个字,却被赞为山水名作,让我们开始发现美研究美的征程吧!(五)朗读文章,感受语言美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挑生读,注意两个生字词颓(tuí)和与(yù),“与”可以说是老朋友新面孔。)教师: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本的,它特别注重音韵美,主要表现在节奏,请大家根据提示练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情感,一会儿找学生展示。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教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读的效果如何呢?(找学生展示,指导学生读出文章的节奏和音韵)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发现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句式方面:四言为主,骈、散结合,节奏音韵美。教师:大家初步发现了这篇文章的语言美。(六)译读文章感知文意教师:欲要读懂,必先读通,接下来请大家译读文章,感知文意。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同桌互为一组合作翻译。2、找出文中重点词语:我提醒同学们,()是重点词语,它的意思是()。3、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温馨提示:翻译时注意运用翻译五种方法:留、补、换、删、调。教师:大家翻译得很仔细,来展示一下,注意要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谈:赞叹时:季歇:消散颓:坠落鳞:鱼竞:争着复:再与:参与,这里指欣赏。(七)细读文本,理清思路教师:通过刚才的译读文章,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结构极为严谨,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思考几个问题来理清思路: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但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都是围绕哪个字展开?2、围绕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