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要慢慢来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朋友转发的一文。文章来自北京2013年高考状元孙婧妍。这个女孩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语文于她,那千丝万缕的关系。解答众人对于她的种种好奇。文末称,她最自豪的,不是成为北京市语文高考148的状元,而是,她能够如她所愿地运用文字。这番话,一石激起心中千层浪。如她所言,确实,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然而,它却真真实实地存在于应试中。读书的意义,在于汲取营养,在于通过阅读修养心灵。而恰恰,她幸运地遇到了一路求学的四任语文老师,都重视语文的素养,而不仅仅是分数。这是她的幸运。对于一位老师,一位语文老师来说,最幸运的,我想,莫过于一个孩子能一路缓缓,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更幸运的是,在这个孩子遇到应试,遇到起伏不定的分数时,孩子的家长,能够心平气和,不急不躁地对待。物欲横流带来的最大弊端,莫过于“功利”两个字。“快”,是做什么都需要的速度。只管结果,不管过程,也是我们常常选择的态度。然而,对待语文,它完全屏蔽了这一套。小时候都听过揠苗助长的故事吧?上海教改之后,小学的教材,强调识字量。好吧,本意是好的,是为了扩展孩子的阅读量。可是,每天一篇课文,拼音,识字,默写,背诵......这架势,先吓怕了学生,又吓跑了家长,最后直接吓趴了老师们。不教,光读?好吧,你要考试吧?考试一考,分数出来难看,家长们急了,老师您怎么教学生的呀?老师也急了,教研员您怎么出卷的啊?教研员急了,上头这信息,就是这么传的呀!转了一圈,广大师生家长都被忽悠了。得!什么素质教育,统统放到一边,一天一课一天一课,苦教苦学吧。话说老教材的一年级,新生入学,半学期学拼音。然后,半学期,学笔画部首。从一到百,从百到千,循序渐进。于是二年级学查字典时,孩子不怕了。新教材后,好多娃每天学了啥,还是一团浆糊,新东西又要贯彻下去。我看外甥女写字,常常提笔忘字,笔顺乱来。好吧,后来算又改进,删减不少课文。可是,量依然大,基本功依然不扎实。倒不能怪老师,这些量,这些娃,能一周只教两三篇吗?每个娃的接受能力,都不一样。在快马加鞭之下,心理发育迟缓的孩子,到小学高年级,面对阅读题,就直接眼花了。这还能爱阅读吗?犹太人往书上涂蜂蜜,以让孩子从小觉得,书是甜的,阅读是有吸引力的。可放眼当下,有多少孩子觉得,阅读是甜蜜美好的呢?纵观各年级语文考试,小学考中学的文章,中学考高中的文章,高中考大学的文章,这层层加压之下,语文那些柔性的美感,全化作了刚性的骨干,掷地有声,触着就疼。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加大阅读深度?学生敬而远之了,还能那么容易爱上语文吗?观察需要时间,阅读需要时间,思考需要时间,写作需要时间......语文的学习,无一不是用时间来酝酿,用时间来锻造。急,能急出来吗?也许有人会说,请个名师指点下,短时间就可以提升语文成绩。我想说,这短时间,真的“短”吗?说句笑话,有人吃了十个饼。到第十个的时候,饱了。于是他想,早知道,前面的九个饼,就不要吃了。说到这里,大家似乎都能明白这其中的奥妙。所谓量变,到质变。没有前面九个饼,会有后来的饱吗?同样的道理,在学习语文上也一样。如果孩子没一星半点基础,名师点拨那一下子,就能立竿见影?这和看医生也是一个道理。病症的恢复,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然而,就是我本人,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看完一个医生,三四天了,觉得症状未好,怎么办?换医生呗。换个医生,你的病症正好在恢复期。如此这般,就医,开药,养几天痊愈,甚好。顺便说下,大多数人,会觉得,前一个医生无用,后一个医生不错。而事实的真相是:只要前一个医生没误诊,那么,恢复的时间,就足足需要那么多。在恢复期,遇到另一个医生,以为是医术高明,其实......时机凑巧罢了。任何事,都需要一个过程。识字如是,阅读如是,写作更如是。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不否认有些人,在阅读能力上,比同龄孩子早慧,那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顺其自然,只管鼓励不打压。而对于那些晚熟的男孩,给他们时间,让他们爱上阅读,是最重要,最实用的学好语文的方法。习题战,也许可以训练出答题的技巧,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