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课程的理论来源是什么?有关家庭与学校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与相互关系,历来有很多的解释。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NNPS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爱普斯坦(JoyceL.Epstein)在深入研究了美国中小学校与家庭、社区关系后,提出必须要在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发展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因为只有这样的关系才能够改善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和学校的教育气氛,增强父母培育子女的技能和领导能力,密切父母与学校及社区中其他人的关系,帮助教师更好地工作。爱普斯坦指出,建立伙伴关系的核心理由在于它能够有助于所有的学生在学校和未来的生活中取得成功,因此,必须重新调整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新的关系模式。为此,爱普斯坦等人提出了建立家庭与学校伙伴关系的交叠影响域理论(OverlappingSpheresofInfluence),以此作为学校和家庭伙伴关系的理论基础[1]。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主要有三个背景:家庭、学校和社区,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三个背景实际上对孩子以及三者的状况、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交互叠加的影响”,即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活动单独或共同地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发展[1]。该模型将学生定位为中心。不容争辩的事实是,学生在他们的教育、发展和学业成功方面是主角。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伙伴关系并不能简单地保证学生必然成功。相反,伙伴关系活动的目的可能是吸引、指导、激励、激发学生自己取得成功。该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如果学生们感到有人关爱他们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他们就会尽全力去学习阅读、写作和计算,学习其他的技能和能力,并坚持在学校里学习而不会辍学。家庭与学校的伙伴关系并不是保证学生一定会成功,而是在这样三方伙伴关系的模式下,可以促进学生在参与中取得自己的成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