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的诸多启示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母三迁,说的是孟子母亲为了教育孟子和为了孟子的成长而三次选择居住环境的故事。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一般会想到以下几方面:1、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是十分重要的。现代人不仅要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追求高品位的精神生活。2、说明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3、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起重要作用。孟子,三岁丧父,单亲家庭。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非常重视。除了三迁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还可以想到:1、现在兴起的“择校热”、“陪读热”追根究源,大概也是受孟母的影响吧。2、打好教育“这张牌”,大概也是受“孟母三迁”的启示吧。名校迁址扩大规模,薄弱学校撤并整合,有效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的矛盾,带动了新城区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形成了新老城区并驾齐驱、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不少开发区在规划时就考虑到把一些名校搬迁至开发区,来带动开发区的繁荣、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如合肥滨湖新区的大建设,就把合肥一中、四十六中、师范附小等名校搬迁至此。庐江城东的开发,也把庐江中学迁至城东新区等。3、如果孟母生活在当代,她不仅是成功家长,也是投资高手。学区房是居住、就读、出租、投资等比较理想的选择。总之,“择校热”、“陪读热”、“迁名校”、“购学区房”等,也可以视为“孟母三迁”的再版,历史的传承和发展,这恐怕也是为什么要学历史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