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式加减—数学活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活动1:用火柴棍摆放三角图形,探究火柴棍的根数与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活动2:探究月历中数字之间所蕴含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应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从问题特殊化到一般化,从个体到整体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合作交流、反思质疑,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三、教学重点应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数学活动中从问题特殊化到一般化的探究方法。四、教学难点会用代数式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五、教具准备火柴棍,月历,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活动一问题1: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如果图形中含有2,3或4个三角形,分别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如果图形中含有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1、分成小组,学生动手摆一摆,算一算。鼓励每个同学尽可能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形,借助形进行思考和推理。2、学生代表展示小组讨论过程与结果。1、分析:三角形个数:12345火柴棍根数:357911规律:每个三角形由三根火柴棍组成,火柴棍的根数等于所含三角形个数乘三再减去重复的火柴棍根数。表达形式:3n-(n-1)=2n+1。用数值验证,当n=1时,2n+1=3,当n=2时,2n+1=5,当n=3时,2n+1=7;当n=4时,2n+1=9,……所以如果图形中含有n个三角形,需要(2n+1)根火柴棍。其他分析结果由学生来展示。思考:当图形中含有2013个三角形时,需要多少跟火柴棍?2、小结:(1)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动手实践——寻求规律——归纳总结。(2)探究规律:“特殊”——“一般”——“特殊”。(3)数学知识:用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3、拓展思维,加强练习。问题2:用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拼大正方形,如图4,拼第1个正方形需要4个小正方形,拼第二个正方形需要9个小正方形……。拼一拼,想一想,按照这样的方法拼成的第n个正方形比第(n-1)个正方形多几个小正方形?拼一拼,想一想,与同伴交流。思路分析:第一个正方形需要2×2个小正方形,第2个正方形需要3×3个正方形,第二个正方形比第一个正方形多9-4=5,同样,可算出第3个正方形比第2个正方形多7个小正方形,第4个正方形比第3个正方形多9个小正方形,…,5,7,9,…仍是一组连续奇数,这些奇数与序号之间的关系是:5=2×2+1,7=2×3+1,9=2×4+1,猜想第n个正方形比第(n-1)个正方形多(2n+1)个小正方形。活动2:观察某月的月历,思考下面问题:(1)带阴影的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方框正中心的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小组探究、动手算一算:带阴影的方框中9个数之和是99,是正中心数11的9倍。(2)如果将带阴影的方框移至图6的位置,(1)中的关系还成立吗?带阴影的方框中9个数之和是144,是正中心数16的9倍。(1)中结论仍然成立。(3)不改变带阴影的方框的大小,将方框移动几个位置试一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月历中数的排列规律:行:从左向右,依次递增1.列:从上向下,依次递增7。对角线:从左上向右下,依次递增8。如果用a表示中间的数,那么其余的8个数应如何用a表示?(3)这个结论对于任何一个月的月历都成立吗?(3)小结探究月历中数之间的关系,先考虑什么问题?利用字母表示数,如何设字母更简便?做一做:如果浅灰色方框里的数是4个,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对浅灰色方框里的4个数,又能得出什么结论?我们仍可以用字母a表示方框中的数。a+(a+7)=2a+7,(a+6)+(a+1)=2a+7,因此有a+(a+7)=(a+1)+(a+6)。七、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了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体会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八、布置作业以一根火柴棍为一边,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正方形组成的图形,找出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棍根数的关系,如果图形中有2013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