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习作课程校本化》的“化”吴忠市盛元小学柴晓娟“化”在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有多种,其中一种解释为“后缀”,即:使成为,使变成——用在名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以构成动词。这便是其中“习作课程校本化”中的解释了。习作教学校本化,就是要凸现“真、情、趣、多”的特点,将学生平时的随笔,变成写作的内容,并成为美文,让读者加以欣赏、阅读。那么,怎样使自己的随笔成为作品,在实验几年来,就这方面的收获,作以交流。一、生活“化”随笔。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跟说话完全一个样”。一般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那么,作为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外延也应该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即立足生活,让学生的生活成为写作的一种资源,随笔记录下生活的感悟。所谓“立足生活”,说的就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小学生多彩的生活中有很多所见所闻可以成为学生的习作素材,但是很多学生在习作时不知如何下笔;而且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就更别提将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了。其实,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必须明确小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感到没什么可写。其二,即使发现有东西可写,却不知怎样才能写好。所以,小学生怕写作文的根本原因不是“没有生活”而是“不会用笔表现生活”。教会学生如何用笔将自己现有的生活“说出来”,尽可能说得好些,才是小学生习作教学的任务。在教学《我的老师》时,我设计了两个环节最能突现,即“我来说你来猜”,说学生把自己的任课老师表述一下,其他同学来猜猜他(她)是哪位老师;另一环节“关注细节”,在前面的叙述基础上,加上你的认识。通过以上这两个游戏环节,擦亮了学生观察生活的眼睛,也打开了学生观察生活的思路,使得学生明白了,原来生活中用于习作的素材挺多的。进而为学生产生随时动笔的习惯做基础。其次,是对“生活”的理解。小学生的生活有其特殊性。我们不必强求学生如作家般地“深入别人的生活”,只要能立体地观察,分析本属于自己的生活,选择生活的某一角度,并循序渐进地表现它们即可。在《我的老师》这一教学中,我还是引导学生,在表述教师的外貌后,加上自己平时的观察,大话细节,将自己与教师接触时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写出来,就更好了,在交流中,不但让学生知道了抓住什么来写,更让学生明白了,原来写作,就这么简单,将生活中所见,所闻真实的、动情的、随时随地的记录下来的东西就是随笔。二、随笔“化”习惯。叶圣陶曾说“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学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了记叙,但教师的适时引领是不可或缺的。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与课文相联系的仿写,补写,续写都是练笔的好方式。在仿写、补写、续写的练笔过程中,学生一直在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并把自己摆在作品中去,所以,这个过程不仅能练习表达,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要指出的是,教师不用给学生讲写法、讲思路、讲用词,学生可1以畅所欲言,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在写话、习作初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如在《龟兔赛跑》一则寓言故事的教学之后,我安排了让学生续写这则故事,学生交上来的作文练习,内容五花八门。之后,还有个别同学,尽也仿照课文,编写起了寓言故事。当他们将自己的随笔本交上来要我帮他们改改时,我感到特别的欣慰,学生已能从平常的练习中,学会了动笔。在随后的习作训练中,我要求他们,学会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觉地记下来。哪怕是一小段的文字也好。虽然刚开始训练时,乐于动笔的学生为数不多,但只要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会学习随时、随地的动笔,并逐步成为一种习惯的。三、习惯“化”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具体”。这里无疑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而对于中段的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校本化化习作的第一种课型情境习作课是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