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美术教育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李靖内容摘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整合”已成为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它与美术学科的整合也成了必然趋势。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美术学科服务,本文试谈谈有关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基本要求和对整合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关键词:课程整合信息技术美术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指信息技术以工具形式与课程整合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各个体系之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式,主要的教学媒体。其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整合,为美术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得以,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更广阔的空间。一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程整合的理解和认识1课程整合的目的是更好实现美术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美术,形成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地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强调在教学中不能有失偏颇、过多的注重技术性问题,应认识到整合应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中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根本宗旨是要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2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的辅助教学工具,也成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服务于教师具体的教学任务,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并要求学生在不断的使用中熟练,掌握这种工具,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1.2.2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到美术基本知识上,而要达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3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人格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主导地位,更不是放任自流。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要营造活动空间,增进互动,调控学习形式,尊重学生的差异,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二信息技术的特点为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程整合提供了支持平台1为教师提供了优越服务的支持平台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相整合,首先应该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渗透到美术学科的教学中,技术的整合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的,除了观念之外,就是要更新教学设计的思想、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提高教学时效性的手段,最终达到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2利用有效的课件展示,将知识技能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还有存储、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