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风筝(以文带文)教案(一)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新、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做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及个性化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2、感悟风筝表达的其他情感(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在引导孩子理解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导入新课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喜爱微风吹,害怕大雨浇。二、回忆古诗词《村居》古诗的最后一句“忙趁东风放纸鸢”给我们描绘了古代孩子们风风筝的情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风筝》,让我们继续感受贾平凹笔下孩子们的快乐吧!因为作者曾说过“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三、回顾生字词四、朗读感悟,解决疑问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课文主要讲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叙述层次清晰,结构一目了然。通过这三部分内容,让学生体会文中孩子的心情起伏变化。2、细读探究,体悟情感A.扶学第2自然段,感悟做风筝的乐趣1.让我们先来感受他们做风筝时的快乐吧。请同学们读读有关的自然段,边读边用“——”画出描写“我们”心情的句子,用“▲”标出描写我们心情的词语。2.全班交流课件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1)看来大家的心情是相通的。“憧憬”是什么意思?(向往)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查字典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做风筝时最憧憬什么?(2)是啊,我们心中充满了美好的向往,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这时候大家的心情——(依然快活)(3)理解“依然”。“依然”你理解吗?(依旧、仍旧、还是)你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很好。(设计理念:新课标对三年级的学习要求:“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环节主要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这些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3.指导朗读(1)我们开始做风筝时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依然快活。请你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向往等)试着读一读。(2)指名读,读后生评议。(3)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兴奋、向往的心情读出来吧。(齐读)(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环节运用试读、指名读、齐读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初步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为下文的自能阅读文本奠定基础。)B.扶放第3、4自然段,感悟放风筝的乐趣。1.做风筝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快活,放风筝时,我们的心情会——更快活。我们在学习第二自然段中,先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了小伙伴的心情现在请你们运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