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读诗(叶嘉莹)人对于宇宙、人生要学习一种关怀,一种爱心,学诗就是对天地、草木、鸟兽,包括人的聚散离合,要有一种关怀的爱心。诗是感情的活动,人是感情的动物,离别的时候写诗是写你的悲哀,欢聚的时候也写诗,那是写你的快乐,诗不是一个抽象的,莫名其妙的东西,是人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的流露。中国古典中有很多东西,要重新认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起来。吟诵从周朝就开始了,据记载,周朝太师(即老师)教卿大夫的小孩学诗都有一个步骤——兴、道、讽、诵。兴,就是告诉你诗歌里诗人情感的兴发、感动的动力。我前几天读报纸,报纸上登了一则消息,说前些时候有人提倡读经,成立了好多学校,让小孩子背古书,不讲解也不认字,就像唱歌一样,老师也不讲,就是带着孩子们唱,孩子们跟着唱连认字也不认,这样虽然孩子背了很多,但他们不懂其中道理,完全不理解。其实“读书当从识字始”,我们从小先要认字号,字号就是一个一个方块字,他们现在就只要背诵唱歌就好了,连字都不认识就要背诵唱歌,误人子弟,这样是不可以的。老师教孩子读诗,首先让他们认识诗、认识诗歌里面的字,而且要告诉孩子们诗写的是什么,诗人是有感动来写诗的,诗人为什么感动?兴就是告诉你诗歌里面这种兴发、感动的动力。道,在这里读作三声,引导的意思。第二步就是引领孩子,给孩子讲诗歌里面的知识。比如读杜甫的《秋兴八首》,先要让孩子认识杜甫,了解杜甫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在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下怎么样到的四川,他过去有什么理想,有什么抱负,现在为什么来到巫峡?他是要坐船北上,可是因为路上不安定,他就滞留在夔州了。要让孩子理解,然后再跟他们说“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要去引导。讽,即不开读,把书合起来背诵。还是以刚刚的《秋兴八首》为例,要跟孩子们讲杜甫在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心情下写的这八首诗,让孩子内心有种兴发感动,理解体会之后要能够不打开书就背诵下来。最后是诵,以声节之,把诗读出一个声调来。如何吟诵可以参看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做过的一个录像《诗的故事》,教小孩一步一步来。现在的情况是老师都不懂,学生乱背,错字别字都不通,背了有什么用?诗词要选择真的好的作品,我认为我们不要看低小孩的智能。你让孩子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是骆宾王几岁时写的诗,这不是一首好诗,让孩子背下来对他们作诗一点好处都没有。不要看轻小孩子,让他们只背浅显的诗。只要老师讲明白,杜甫的《秋兴八首》,孩子一样会读,一样会背。诗词不在多少,在于老师怎么样教,在于选择的是不是真正的精华之作。如果选得很多,都是糟粕,也没什么用处。如果选的是精华,老师能够把精华讲出来目的才算达到,不是在于外表的形式。不见得多了就是好,欺人自欺。中国的古诗是经历几千年传下来的,它是有它的意义和价值的,那是经过大浪淘沙传下来的。现代诗也有的写出很灵巧的句子,比如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个句子很巧妙,但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不见得能有什么体会。现代诗是另外一种美感,现代诗也有很多种,从胡适之提倡的白话诗到后来的朗诵诗,再到后来顾城、舒婷的朦胧诗,各有各的好处,这不能一概而论,他们各有所得,也各有所失。现代诗没有接受中国的传统,它接受的是外国的传统。现代诗常受外国诗风的影响,没有中国古诗发自内心的兴发的感动的力量,它是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的。像胡适之的白话诗,如果你完全用白话说了,就没有诗的意思了,比如说“我今天很高兴”,如果直接说没什么意思,要变个花样,用个技巧说出来,制造出一些艰难。台湾的现代诗、中国的朦胧诗都要制造晦涩、制造不通,可是中国的古诗不然,古诗从古典角度说有它的意味,从白话的角度说也同样有它的意味。开蒙的读本就是《论语》。《论语》里面的话,终生受用。比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都是要求自己严格,这种品格叫“弱德之美”,现在很多人都以强者为德,夫妻、朋友吵架,你凶,我比你还要凶恶,都以为自己要做一个强者才是好的,我小时候学习的不是如此。弱德是一种德,需要坚强的持守。不是争取什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