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写作全程导航一、力求审题的准确度就话题作文而言,所谓审题主要是通过对材料和话题的审读,来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写作的方向、范围和要求。高考作文中要获得高分,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审题的准确、透彻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优劣成败。审题不准或者完全错误,作文就会被判“死刑”。就像一艘航船,方向不对,即使行驶得如何出众,又怎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话题作文发展到今日,审题的难度在降低,但是降低难度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审题,相反更要重视审题,试想,对于一则把握题意并不难的作文命题,如果因为忽视而导致“偏题”甚至“离题”,岂不可惜?但是每年这种悲剧发生却绝不在少数。一言以蔽之:审题决不可以等闲视之。200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先用唐诗“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和宋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个具体的感性的自然现象发端,然后顺势作思维的第一级跳跃: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第一级跳后紧接着一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第二级跳: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最后顺势导出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试题表述简洁明了,一气呵成。和去年的“人文素养与发展”一样,“一枝一叶一世界”仍是关系型的,反映“一枝一叶”与“一世界”之间的关系,正如题目提示的那样,“有限”与“无限”,“寻常细微事物”与“大千世界”之间的关系。然而与一般的关系型话题不同,此题关系单一,而内涵丰富。对由“A与B”组成的话题,考生通常要思考A与B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它们不仅只有一种关系,可以有多种复杂的关系;而这个话题则只能根据材料明确指出的“寻常细微的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这样的观点来做“一枝一叶一世界”的文章。考题其实和英国诗人布莱克诗“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堂,无限握在你手中,永恒存在一瞬间”有异曲同工之妙。考生必须把握住“有限”(“一枝一叶”)和“无限”(“世界”)间的辨证关系来展开。应当说在审题上并无多大障碍,因为审题的“度”,命题者在第二跳中已经非常清楚地告诉了考生。但是,遗憾的是不少考生还是在准确把握题意上栽了跟头。仔细品味上述两跳,它体现了思维的两个流程:感性(特殊)——理性(普遍)。这就预示着考生在具体行文时,只要另用其它的有限的具体现象来揭示某个世界、某种无限就切题了。如果对“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两句话再作深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一叶知秋”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高度科学概括,它的全部哲学意义在于让人从一片树叶的凋落而知秋天的到来,从事物的细微处看到它整体的面貌和发展趋势。由自然法则下的“一叶知秋”我们还可以将这个比喻性的话题进一步拓展为社会法则下的“一叶知秋”:小中见大,现象中有本质,特殊中寓普遍,微观中见宏观,平凡中见伟大,局部中有整体,有限中蕴无限,个人与集体,个性与共性,瞬间中藏永恒……所有这些类比拓展当属“一枝一叶一世界”这个话题之列,因此也可以说这个有限的话题包蕴了无限的哲理。面对这样的话题,有二十年左右人生阅历的高中生定会产生共鸣,也一定有话可写。二、力求立意的高新度考生在审准材料和话题的基础上,便是为文章立意,立意即确定中心。一篇文章必须有明确的中心,它是灵魂是心脏。立意首先求“稳”,在此基础上再求“高”求“新”求“深”,忌庸俗肤浅。所谓“稳”,即要切合命题者的意图、原材料的主旨。据此,考生应当跳出材料,多角度联想、想像,将话题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尝试多元立意,最后比较,优化选择,确定适合自己的最佳角度和最佳立意。正如2004年江苏卷作文题一样,“一枝一叶一世界”的话题同样可以唤起考生的广博联想,立意的要点同样是要将“一枝一叶一世界”具1体化,从而将立意具体化。因为这一话题包蕴了无限的哲理,适应于任何领域,故而考生无论从哪个方面去联想,都应该而且一定能找到能说明“一枝一叶一世界”的具体事例或现象。聊举几例:由一个个小小的生活故事,揭示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观某人琐行碎言,而推知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