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语组王静教材简析: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是一首即景生情的诗。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次句写目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不远处折而东向,留归大海,一幅壮美的景致通过这十个字凸显了出来。三、四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诗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初步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涵义。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涵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难点: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教学准备:鹳雀楼图片、录像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字“楼“,并指导书写)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设计意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情境,将鹳雀楼的图片呈现,拉近了学生与诗文的距离。】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贴上小朋友人物图)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设计意图:学生自由读诗的时候,单凭诗句去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景物,那是很困难的,因为二年级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接触不深,他们很难从短短的两行诗文十个字中感悟到什么。于是有效利用插图这个教学资源,在学生与诗文之间构筑一个平台,将诗句与画面相链接,去帮助他们理解和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景象。】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1)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设计意图:读读诗、画画图,再读读诗,看似游戏,其实课堂上许多知识点的理解全隐含其间而又不露痕迹。最后用猜一猜的形式充满童趣地理解了诗意。这种自然轻松、和谐无痕的学习方式正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并追求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个作画的过程不是很形式地将课文插图进行翻版,而是借助作画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学生描绘)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指导学生朗读)【设计意图:对这句诗的处理,教师没有把“白日”、“依”、“尽”逐字逐句地讲解,尤其对“白日”没有强调是傍晚的太阳,而是保留了诗句的整体性和模糊美,突出了诗句所展现的一幅幅连续的充满动感的画面,让学生在丰富的联想中去感悟诗的意境,去体味自然所赋予我们的美。】4、继续作画: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由谈,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并指导朗读诗句二(2)小朋友,站在鹳雀楼上,你还能看到什么?(看看文中的图,想象一下)如:归舟、小岛等,教师用画笔将画面变得更为丰富。三、背诵古诗,理解诗意。1、自由背。2、检查展示背。【设计意图:这首诗很多孩子早已熟读成诵、烂熟与心,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