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因文小而不为坡家学校霍成祥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要从“课堂小练笔”下手,做到读写结合,逐步提高,平缓过度。而不是为应战中考而拼命的搞“话题作文”集中训练。孰不知,作文水平的提高靠的是日积月累,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近两年的作文教改中,我受王玉华教授的指点和帮助谨记“不因文小而不为”。在实际教学中探索出了一条读写结合,由片断训练到整篇作文的教学思路,减缓了习作的坡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情至深处,说一说所谓“说一说”是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头作文,口头作文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方便,快捷,形式多样,而我主要以课堂为载体,以激发情感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口头作文随机性强这一优点。在进行口头作文指导中,教师作为引路人关键要创设各种情境。用一句句真诚的话语,用一首首感人的歌曲,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大脑感受到强烈的冲击,感到兴奋,从而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正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二、读文有感,写一写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如《背影》一文,朱自清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刻画了父亲步履蹒跚,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车站送别的一点一滴都令学生感受到父爱的真挚。学生读到这儿默默无语,都沉醉于这伟大的父爱之中……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点来写一段读后感。一位学生写出了这样深切的感受:父爱如山,他为孩子付出的:一点一滴积起来是一个大海,一粒一颗堆起来是一座大山,一片一朵凑起来是一幕天空。翻开陈旧的相册。你记起了吗?心中那沉甸甸的关爱,就是父亲为你做的平常而又特别的事……读后感这种形式,小学就有,到了初中阶段已不是训练的重点,但恰当的采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有感而发,往往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习作。三、抓住“空白”补一补文章的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我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炼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如八年级上册《信客》一文的结尾,作者写道:“任劳任怨的信客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学完本文后,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信客平凡的一生,和不平凡的人格。我趁机问学生:“如果你参加了信客的葬礼,并荣幸的接受了一个任务——为信客写一篇墓志铭,你会怎么写呢”学生有感于信客的高尚情怀,佩服信客的为人,都想尝试着完成这项任务。20分钟后,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其中有位同学这样写:以“信”字立身,三十年往返于家乡与上海之间的路上,风尘仆仆,历尽艰辛,为游子与家人传递信、物,架起城乡沟通的桥梁。一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为人诚实守信,忍辱负重,宽容厚道。担当教员,乐为人梯,治校有方,桃李满园。在世为人民服务,离去深得乡邻敬重。四方百姓口碑相传,晚辈后生刻石纪念。通过撰写这篇墓志铭,学生加深了对信客职业精神的理解,也在余秋雨典雅大气的行文中学到了不少作文之道。四、欣赏古诗,改一改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有古诗文。这些古诗文语言凝炼,韵意悠悠。蒲松龄的叙事古文《狼》扣人心弦;王维的写景诗《山居秋暝》将景物描绘得细腻生动,清新自然;汉乐府的励志诗《长歌行》大气磅礴,催人奋进;陆游的爱国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真挚感人,催人泪下;……学生很容易沉醉在这古韵经典中,这时我往往适时的要求他们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将这些古诗改写成现代文,一方面加深了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他们的写作,可谓一箭双雕之举。例如:学完了李白的《送友人》后,我要求学生把这首五言律诗改写为一篇叙事小短文,学生被诗中那种“故友惜别”之情所感动,积极性特别高,改写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其中有位同学这样写道:“我与友人提马并肩,一路无言,来到城外。举目远望只见:一抹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城北,一湾清流围绕东城潺潺而过。一阵凉风吹过,泛起丝丝寒意,此地一别,朋友啊!你就要像那随风飞舞的蓬草,离家远行,飘泊万里。我明白,此刻你孤独的心就像天边的浮云飘忽不定。看,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