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案3(表格版)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理清小说脉络,学习“一波三折”的写法。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逐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3.理解小说蕴含的深刻的主题思想。能力目标1.锻炼学生口述能力,培养学生语感2.反复读课文,在读中感悟。情感目标1.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及世态的炎凉。2.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珍惜拥有的至纯至善的亲情教学重点1.把握小说情节脉络,学习小说巧妙的艺术构思。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教学难点1.剖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明确主人公。2.构思的巧妙和悬念的设置。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味法3.讨论与点拨相结合4.合作探讨。教学资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心就象是天平,可以用它来衡量事物的轻重,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你的心之天平上,一端放上亲情,一端放上金钱,会向哪一边倾斜呢?二、作者简介点名让学生结合预习介绍作者。1.介绍作者: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其他同学补充。2.补充: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当过兵,做过小公务员,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他有深厚的创作基础。他特别善于写揭露资产阶级社会道德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其中的一篇。三、整体感知:1.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并能口述故事情节。2.①先由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段复述。②全班选二至三位学生选择其最受感动的一段复述对学生的复述作出评点。3.理清文章的结构:明确:从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四、深入探究1.浏览全文,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①贫: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②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救星③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2.从文章内容来看,在父母身上体现一个字:“变”,也就是对于勒态度的变。而文中的“我”却不是如此,从这里你对于勒如何评价?要求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3.从父母态度变化与我的不变你体会到什么?明确: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令人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作业反复阅读本文,并选择莫泊桑其它作品来读一读。板书设计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于勒:穷―――富―――穷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撵―――盼―――躲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理清小说脉络,学习“一波三折”的写法。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逐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3.理解小说蕴含的深刻的主题思想。能力目标1.锻炼学生口述能力,培养学生语感。2.反复读课文,在读中感悟。情感目标1.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及世态的炎凉。2.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珍惜拥有的至纯至善的亲情教学重点1.把握小说情节脉络,学习小说巧妙的艺术构思。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教学难点1.剖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明确主人公。2.构思的巧妙和悬念的设置。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味法3.讨论与点拨相结合4.合作探讨。教学资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节课二、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1.于勒的命运变化小说没有直接交待,而...